寂寞文字堅守者
宿松的文學創(chuàng)作,,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外界的關(guān)注,并冠以“宿松文學現(xiàn)象”,。然而,,宿松文學的繁榮,必定有它繁榮的潛在因果,,即地域文化背景,。宿松地處三省交界,皖江文化,、荊楚文化,、贛江文化在這里交融;禪宗文化,、馬祖文化在這里匯集,;黃梅戲,、文南詞從這里發(fā)脈。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博大精深,,逍遙隱逸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則是不斷地弘揚與傳承,在豐厚的歷史底蘊的先天條件下,,后來者前赴后繼,、不懈堅守、發(fā)揚光大,,才有了這樣枝繁葉茂,、蔭天蔽日的蔥郁和活力。乃至在時下物欲橫流的社會現(xiàn)實里,,宿松文學創(chuàng)作尤顯濃烈,,呈現(xiàn)出百花爭妍的盎然春意。當然,,這與其他藝術(shù)門類相互支持,、相互扶攜是有關(guān)系的。宿松的攝影,、美術(shù),、書法同樣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顯然,,王宇平是眾多宿松文化傳承者和守望者中的一員,。涓涓細流方可匯成奔騰不息的大江大河。宿松文學引人矚目,,其中不乏他的艱辛勞動,,以及甘守清貧、寂寞耕耘,、默默堅守和執(zhí)著,。
與王宇平相識十幾年了,經(jīng)常在報紙雜志上讀到他的文章,,如此系統(tǒng)地讀他的作品,,還是第一次,。他是一個勤奮的人,。和朋友閑聊,,才知道他經(jīng)常把自己關(guān)在辦公室里,,通宵達旦,、潛心寫作,;或沿著某一新聞線索,,不顧旅途勞頓、跋山涉水,、徒步百里,、置身現(xiàn)場,。為了寫好《投戈老去亦英雄》一文,,他三,、四次往返百里外的下倉鎮(zhèn)白塔村,采訪原國民黨少將副軍長沈冠群先生。有道是“天道酬勤”,,只有勤奮的人,才有如此豐碩的收成,。厚厚一沓文稿擺放在我的案頭,,用粗螺絲鉚著的案桌,一千斤鐵堆在上面,,也輕若一片樹葉,,眼前,卻隱約晃動,,仿佛難以承受這部文稿的重量,。
不可掂定出重量的文字才是好文字。惟其如此,,才算得上是好文學作品,,上乘的文學作品。
不急不躁,、不緊不慢,,若清風明月,文如其人。生活中的王宇平是這樣,,寫作中的王宇平亦是如此,。他試圖以一種不懼不驚的寧靜,有色有聲地沉潛或沉淀下人心里毫無秩序的混亂浮華,。即使從表面看,,他都是采摘些日常生活中不經(jīng)意的旁枝碎葉,或記錄下一個個卑微如塵土的人物言行,,幾乎不起眼,,幾乎是語言都不屑承載的瑣碎,恰恰完成了王宇平最初和最后恒持的價值取向,。卵是不可擊石的,,因為卵是絕對擊不碎石頭,反而是自取消亡,。這個道理王宇平是知道的,,所以王宇平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輕敲。并只發(fā)出輕柔的聲音,�,!按笠粝÷暋薄⒁活w子彈射擊出去和將一顆子彈放在人們都看見的地方,,其效果絕對不一樣,。由此,通讀完其作品,,我發(fā)現(xiàn),,他使出全身力氣,一再地按下閃著凜冽寒光的鋒刃,,即使是面對應(yīng)該受到刀刺的人,,他都不讓鋒刃躍出手掌,最銳利的時候,,也是用自己的血做別人的鏡子,,讓其丑陋的原形畢露,一覽無遺,。也由此,,我們不得不欽佩王宇平寧靜文字的背后所隱匿的一種巨大的震撼力量。
心平氣和,,以端正的品行引導和影響他人,,這就是一個作家的承擔,,也是其作品承載的道義,。
王宇平的散文和新聞寫作盡管與隨筆寫作不乏異曲同工之妙,卻又是一番用心。特別是新聞報道的寫作,,為了克服新聞本身所特有的時效性和短暫性,,他選擇一些反常規(guī)的角度,盡量避免僵硬,、枯燥,、空洞、機械的運作模式,,以小見大,,這種輻射式的回身關(guān)照,打破了時效性和短暫性所帶來的拘泥和束縛,,盡可能延續(xù)它的留存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這是一個嘗試,成功與否,,將為今后的新聞報道寫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迪,。
從《王氏宗譜》中知道,王宇平出生于書香世家,,其曾祖父奉璋公畢生設(shè)館授課,,享譽東南鄉(xiāng)(現(xiàn)在的千嶺木梓一帶);其祖父遂初公,,從戎從政后,,歸隱田園執(zhí)教私塾;其父以道先生一輩子沒有離開過三尺講臺,,桃李滿天下,,年過古稀依然老驥伏櫪,在宿松老年大學不倦耕耘,。所以,,王宇平行走在格子與格子之間,持之以恒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與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王宇平身上,,我們不僅能看到一個作家的睿智,、才華和承擔,同時,,還可以看到他淡定,、超脫、正直,、勤奮的優(yōu)良品德,,這也是王宇平給我們留下的更大的希望和更廣闊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