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同宗在我博客上留言:“長輩,您好,!我也姓石,,一直很想知道自己是那一支,這幾天一直看您的文章,,覺得您對石姓文化有相當了解,,所以想請教您,我現(xiàn)在家住安徽宣城市(寧國市),,今天清明節(jié),,我在祖墳上墓碑看到,我們祖上是在清朝同治年間由湖北省應山縣(今廣水市)遷移而來,,但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屬于那一支,,特別想知道,目前我只知道我的宗祠排號是:學問文章,,克成祖冊,,正大光明,用召先生,。麻煩您幫我分析一下,,非常感謝!謝謝,!”
下面是一些參考資料,。
安徽•寧國 與 湖北•廣水(應山
百年前的一次邂逅
寧國位于安徽最東部的宣稱市的東南角;而廣水(應山)屬于湖北最北部的孝感市的最北部(前幾年劃歸隨州市的西部),,以前(1988年前)稱應山縣(下文廣水和應山是指同一個地方,,地理面積也一樣),。百年前的一次歷史浮沉將兩者連在一起:
湖北•廣水(應山):"應山縣志"記載:[清末應山移民江南] 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在江南蘇、皖,、贛激戰(zhàn)數(shù)年 , 尸橫遍野 , 加之瘟疫流行 ,幾無人煙 , 兩江總督曾國藩出告示招墾于楚豫 , 并在各縣設“勸農(nóng)局”, 布告鄉(xiāng)里,。應山人聞訊 , 亦因戰(zhàn)亂和饑荒 , 在家鄉(xiāng)難以維計 ,便紛紛舉家遷徙江南。其間先后移民到江南的有張,、顏,、魏、熊,、明,、喻等姓氏 , 分居在安徽的寧國、涇縣,、宣城,、隆德、廣德,、無為,、郎溪 ,江蘇的深陽 , 江西的建新、奉新,、峽江,、彭澤諸縣。光緒年間應山又連遭水旱災害 , 在先期移民的勸告下 , 先后有兩千余戶上萬農(nóng)民大下江南 ,除以上姓氏外 , 還有楊,、雷,、華、胡等姓,。他們多是同姓,、同宗、同灣或親朋結伴而去 , 聚籍,、聚族而居 ,其后代至今仍保留著應山的口音,、方言和習俗。
這段短文揭示了幾個重要信息:
1.楚豫:湖北和河南交接的地方,,湖北•應山就在湖北,、河南交界之處;
2.應山人聞訊,、紛紛舉家遷徙江南,、光緒年間“應山”又連遭水旱災害 , 在先期移民的勸告下 , 先后有“兩千余戶上萬農(nóng)民”大下江南:解釋了搬遷到安徽•寧國一帶的應山人為什么如此之多;
以上資料與寧國文史資料不謀而合:
安徽•寧國:“寧國志”記載:我縣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連年天災、兵燹和瘟疫,,以致“人相食”,、“死亡枕藉,、無人掩埋”,成為無人區(qū),,時兩江總督,、清朝重臣曾國藩上書清政府移民至此。寧國移民主要來自“鄂之應山”,,即湖北省應山縣(今廣水市),,至今已有一百二、三十年時間,。滄海桑田,,世異時移,人世間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因為當時的交通,、通訊很不發(fā)達,幾代一過,,二地間交往日趨減少,現(xiàn)已基本上音訊杳無,。偶有寧國出差者順道訪宗問袓,,也有應山老家人因?qū)懠易V來查訪支脈子孫。然而,,那段歷史對于現(xiàn)在的人們來說,,似乎是天方夜譚,顯的太遙遠了,。
湖北應山縣張氏,,“嗣因歲歉,遠適江南”,。其族人分遷宣城,、寧國、涇縣,、旌德等縣(上揭),。
在廣德、寧國一帶,,流傳著反映災民下江南的民歌:
去年干,,今年淹,爹爹餓死大路邊,;
姐挖野菜娘討飯,,哭哭啼啼下江南。
娃哭餓,、囡走癱,,爹爹背著娘手攙,。
江南咋不見? “唵頭”那片山。
前不久,安徽省寧國市港口鎮(zhèn)太平村的呂書昌,、呂華昌,、呂金虎、呂世清等一行4人驅(qū)車來到廣水市地方志辦公室,,他們用一口地道的應山話作了一番自我介紹,,說出了他們此行的目的---尋根問祖。他們從先輩的傳說里只知道是從清朝同治7年從應山宋家=竹村灣=家遷走的,,經(jīng)述查閱資料,,結合他們說的情況,我初步確定他們要找的族人聚居地應在長嶺鎮(zhèn)呂家沖村,。
為了讓安徽的“老鄉(xiāng)”能盡快找到他們的族人,,我答應給他們的帶路,就這樣我們一行5人驅(qū)車來到位于云臺街東南方的呂家沖村,,未費周折就找到了呂家沖修過 “呂氏宗譜”的呂永清家,。一聽說是安徽來的呂氏宗親,呂永清趕緊把修過族譜的呂百勝等其他4人聯(lián)系到一起,,他們拿出呂氏宗譜,,安徽的“老鄉(xiāng)”經(jīng)比照核對,確認呂永清,、呂百勝就是他們的族上人,,一時間滿堂笑語,一溜的應山話,,不知情的人是很難區(qū)分“主人”和“客人”的,。
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與清軍在安徽宣城,、寧國,、廣德、郎溪一帶混戰(zhàn),,繼又瘟疫蔓延,,“尸骸==,道路荊榛,,數(shù)千里無人煙”(《廣德縣志稿》 1948年修),,“江督曾侯出示招懇于楚豫,各鄰省之民絡繹來歸,,=集境內(nèi),,墾荒納稅,并入籍與考,,《廣德縣志》同治7年(1868)應山西鄉(xiāng)一帶民多移居宣城,、寧國,、廣德、郎溪一帶,。呂書昌,、呂華昌四世祖呂明洋當時率7個兒子及孫輩數(shù)十人舉家從呂家沖竹林灣遷到安徽寧國,于同治七年(1868)十月初到達當?shù)�,,他們作為應山的第一批移民定居在江南一帶,,后因兵亂和自然災害,一直到清朝末年,,仍有應山人移民居江南,,僅光緒二十六年(1900)就有近兩千戶上萬人移居江南,因應山移民多聚居在安徽的宣城,、寧國,、涇縣、旌德,、==,、郎溪等地。他們大多聚籍,、聚族而居,,至今仍保留應山老家的風俗習慣、口音方言,、 =具家什也延用老家的,連白花菜也帶到了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