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宿松民辦教育
石普水
一,、宿松早期的民辦教育
宿松民辦教育由來已久,。大名鼎鼎的松滋書院大約可算宿松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民辦學校�,!端匏煽h志》載,,“乾隆十三年(1748年),,舊學屋圮廢,,邑紳石述等捐房一幢作義學,,地址在黎協河東南義學旁,改名為松滋書院,。書院是供舉子,、童生學習的處所,以研究儒家經典和教習‘八股文’為主,,間或議論時政,,對發(fā)展學術思想有一定的影響。其教學方法,以個人攻讀,、相互研討和集中講解為主,主持人稱‘山長’,,另設教習,。山長和教習,多為科舉出身的知名人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松滋書院為松滋學堂�,!薄端匏煽h教育志》敘述更詳細,。書院留下兩副楹聯:“翰苑文章朱字綠;名山風雨白牙青” ,、“ 北瞻荊楚黃鶴樓,,絕唱猶新,縱諸生才過青蓮,,漫夸手段,;南眺湘吳白鹿洞,遺風未墜,,愿多士學宗朱子,,莫負心傳” 。 對聯中“青蓮”,,指李白,,他號“青蓮居士”, 朱子,,指朱書,。
舊中國一窮二白,教育非常落后,,私塾是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種教育形式,。 1948年,僅木梓,、涼亭,、套口、韓文,、柳溪,、佐壩、毛壩,、梅墩等鄉(xiāng)有私塾133所,,學生達1768人之多。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7月,,長嶺一個區(qū)仍有私塾76所,。私塾主要有邀館,、門館、專館三種形式,。無明確的學制,,無一定修業(yè)期限,貧窮人家讀兩,、三年,,以識字為滿足;富者則先讀蒙學,、經館,,需時十余年,謂之讀“長學”,。我家至今還有一條短高凳,,叫“書凳”是我大哥讀私塾用的。大哥讀了三年私塾,,1950年秋天到佐壩中心小學讀一年級,,是最早的學生,后來他在這里做校長,。
宿松教育是在民辦教育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起來的,。1949年3月,宿松解放,。4月,,縣民主政府接管了全縣公立小學和私立小學,并逐漸把私塾轉化為民辦小學,。宿松公辦教育是從1950年秋天開始的,。這年私塾轉為民辦小學有5所,1951年有385所,,1952年21所,,1953年,這種沿襲了數以千年的教育形式的私塾在宿松縣基本消失,。
《佐壩鄉(xiāng)志》記載,,1950年秋天朱輪球在佐壩龍湖書屋創(chuàng)辦了佐壩中心小學,1~6年級,,5個班(五,、六年級合班),學生200多人,。1951年又在麒麟庵,、洪嶺辦起兩所高級小學,在各村辦起村小(2~3名教師)或者單�,。�1名教師),,教師都是民辦教師。1952年佐壩24名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為了提高教師水平,,送3名教師到太湖師范培訓,同時創(chuàng)辦“星期天學�,!保瞧谔烊w教師到中心小學進行培訓,,回去教學生,。
宿松教育早期都是白手起家,教室全部是在原來地主的房子或者公共祠堂,。佐壩中心小學學校是在原來洪鸞開辦的私塾“龍湖書屋”帥灣地主煙行的一座四合院里,,洪屋一名教師的單小教室是白門樓洪氏祠堂里,柏樹村小的教室是柏樹的汪氏祠堂,。
2,、耕讀小學與大隊小學
宿松民辦教育形式多種多樣。農村“耕讀小學”是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應運而生,,它對農民兒女掃盲產生了積極作用,。1964年,劉少奇提出“兩種教育制度”和“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宿松全縣共辦“耕讀小學”1443所,,學生達1.3萬人。1965年,,全縣有耕讀小學1780所,,在校學生達2.66萬人,連同公辦全日制小學學生一起,,適齡兒童入學率增到90.6%,。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成就。
耕讀小學有兩種,。一種是在全日制學校里,,早晨、上午,,全日制學生上課,,耕讀小學下午上課——這是“借雞下蛋”。另一種學校則設在當時的生產隊公屋內或者私人家中,。一塊木板刷上油漆,,甚至涂點墨汁,算是黑板。學生自帶桌子板凳,。下雨天下午上學,,晴天則是晚上。老師就地取材,,都是屋里有文化的農民,。我們屋里的耕讀小學老師是我一位念過幾年私塾的叔叔,我當時中在心小學讀書,,看見他參加教材培訓,。所謂“教材培訓”,說白了就是老師自己先學習教材,,回去教學生,。
據《宿松縣志》記載,1965年,,農村耕讀小學開設周會,、語文、算術,、生產常識,、音樂、體育6門課程,;單班耕讀小學只要求上好語文,、算術�,!拔幕蟾锩背跗�,,停課鬧革命,教學秩序遭到破壞,,教學計劃無法執(zhí)行,。1968年,陸續(xù)上課,,全縣小學只設有政治,、語文、算術,、軍體,、唱歌等課程。1969年,,全縣中小學合并課程,,組建“新課程”,小學開設語文課程,,以學習“老三篇”(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語錄”為主,;體育課改為軍體課,,音樂課則以“語錄歌”、“樣板戲”為主,,還開設革命大批判課,。
其實,對于農民孩子認字還有一個課本,,那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山歌歌本,。
1965年10月,全縣發(fā)放耕讀小學教師工作證,。1966年1月28日縣代表11人出席省半農半讀代表會議,。可見,,當時國家相當重視耕讀小學的。
耕讀小學在中國教育史上功不可沒,。
1966年7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不少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師被打成“牛鬼蛇神”,,關“牛棚”。1968年,,宿松各級學校廢除了招生考試制度,,采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招生。
1969年,,教師全部回到原籍,,農村小學全部下放到大隊來辦。當時流行兩句口號:“人民教育人民辦” ,, “學校辦到家門口” ,。于是各個大隊、生產隊都有學校,。
那時大隊是完小,,負責人不叫校長,叫“教育組長”,。下面生產隊也有小學,,我們家三個屋場就有一所學校。學校是生產隊農民自己動手蓋的兩間土磚茅房,,里面用土磚砌兩個土墩,,上面放一塊木板,,這是“課桌”,學生家中自帶板凳,。十幾個學生都是附近三個屋場里的孩子,,年齡不等,分別念一,、二,、三年級。不考試,,年年升級,。老師是我的一位念過初中的堂兄,農民,,身份是民辦教師,。
這段時間,為了幫助女孩上學讀書,,規(guī)定女孩子讀書不但不交書本費,,而且另外由生產隊補助工分。一個女孩子的家庭補助60個工分,,多個女孩的家庭補助80個工分甚至更多,,大約相當于一個女孩放牛、撿糞實際能得到的工分,。學校辦在家門口,,不收費,還給工分,,這樣實實在在解決困難,,提高了農民孩子讀書積極性。1972年,,宿松全縣小學發(fā)展到1112所,,在校學生6.36萬人。
3,、小學附設初中班
1968年,,全縣完中1所,初中5所,,遠遠不能滿足農民孩子讀書需要,。根據毛澤東關于“小學附設初中班,這種辦法還是好辦法,,先進經驗”的指示,,陳漢、許嶺,、佐壩3所中心小學及隘口,、北浴,、長溪、下倉,、東洪,、程營、匯口,、占巒,、朗嶺、程嶺等小學附設初中班,。
1975年,,大隊小學的小學生畢業(yè)了。但是當時的農村初中一般只有三個班,,遠遠不能滿足畢業(yè)生的需要,。所以就地取材,把小學中的優(yōu)秀教師抽到中學任教,,擴大到六個班的規(guī)模,,這樣,還不能滿足畢業(yè)生的需要,,于是各個大隊小學紛紛出現了小學附設初中班,。
我是佐壩小學附設初中班的第一任初中教師。1975年,,我在佐壩輔導小學教書,與赤腳醫(yī)生一樣,,雙重身份:農民,,歸生產隊長管;教書,,上課歸校長管,。我教畢業(yè)班語文,第二年輔導小學附設初中班,,我還教畢業(yè)班的孩子初中語文,。每年生產隊給二等工,300來個工分,,一百多元錢,。國家每年補助60元,假期還可去生產隊做工,,全部收入接近二百元錢,。我這時的頭銜叫“民辦教師”。
第二年,,民辦初中班移到大隊種子場辦,,美其名曰“學工學農”,,學校叫“佐壩大隊‘五七’中學” 。種子場在一個山洼里,,四間房子,,一間給我們做教室,20來個學生,,兩個老師,。我們每天中午在種子場吃飯。做飯的是一個老鰥夫,,60來歲,,滿頭癩痢。搔癢時癩痢屑紛紛揚揚,,讓人想起“兄弟十個上雪山,,八個辛苦兩個閑;去時大雪紛紛滾,,回來紅日落西山” ,。有時想到他炒菜時如果情不自禁搔癢,癩痢屑很可能飛入菜鍋里,,想著便覺得惡心,,反胃。我這時的頭銜叫“民辦中學教師”,。
四,、民辦教師
我是地地道道的民辦教師,親歷了宿松幾十年民辦教育,,是宿松民辦教育的見證人,。
我最早走上講臺時間是1971年, “學�,!笔鞘菽情g已拆去30多年的茅草屋,,當時的生產隊隊屋。有一首歌謠是生動的寫照:“黑屋子,,土臺子,,坐著幾個黑孩子�,!鄙蠈W時間是晚上,,一盞馬燈照明,柴油燒得茅屋濃煙滾滾,。土磚墻的木樁上掛一塊小黑板,,墨汁漆的。一張舊方桌坐著四,、五個女孩子,,比我小幾歲,,我教她們“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她們叫我“普水哥哥”,。之所以不叫老師,其實,,我真正身份還是初二學生,,每天晚上報酬2分工,一毛錢,。這是我的第一個頭銜,,充滿時代的政治色彩,叫“紅民校教師”,。任命我的是生產隊隊長,,老人家已經過世多年。
1973年我在一個叫“袁咀”的偏僻地方讀高中,,學校叫“工農中學”,。學校就在龍湖岸上,茅草屋里晚上能聽見龍湖浪潮洶涌,。11月,,佐壩輔導小學一個女老師生孩子,我輟學去代課,。學校是佐壩輔導小學,,佐壩中學旁邊,瓦房,,晚上有電火,,每月工資30元。我教五年級語文,,學生比我小不了幾歲,但是都叫我老師,。這是我的第二個頭銜,,“小學代課教師”。
1978年,,我來到佐壩初中代課,,身份還是農民。每月工資30元,,交生產隊三元錢“積累”,。但是,每年有300元收入,,我這時的頭銜叫“中學代課教師”,。
不久,,我參加安徽師范大學函授教育,四年后獲得大學畢業(yè)證書,,并且以“五大畢業(yè)生”身份參加宿松縣轉干考試,,終于成為國家正式教師。隨之而來的是職稱變化,,中學二級教師,、中學一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人生如夢,。時間過得好快。從“紅民校教師”到“督學”,,整整41年了,,想想,像昨天發(fā)生的一樣,。令人感慨,,耐人尋味。讓人想起變臉,。
關于民辦教師的報酬,,《宿松縣志•教育》564頁有詳細記載:1952年,民小教師按鄉(xiāng)干部每月110~120市斤大米做標準,,個別地區(qū)支到150市斤大米,。大米由社隊統(tǒng)籌解決,從1963年起,,國家按月發(fā)給一定的補助費,,補助標準,小學為3~5元,,中學4~6元,,以后迭次增加。1972年,,民辦中學一般按每人每月8~15元,,民辦小學每人每月6~10元發(fā)給。到1984年增至小學月平均15元,,中學月平均20元,,即全年民辦小學每人國家補助180~230元。民辦中學教師每人補助200~250元,,社隊統(tǒng)籌部分,,根據規(guī)定,其標準增至每月不低于15元~20元。1985年,,對1978年以前參加工作的中,、小學民辦教師補助工資再次進行了調整。
關于教師隊伍,,《宿松縣志•教育》564頁記載:建國后,,政府留用了77名教職工——這是最早的國家教師,其中,,中學教職工43人,。宿松教育是從民辦教師開始的。
1950年,,為滿足農民對文化的迫切需要,,政府大力興辦小學,為解決師資不足,,一方面從社會吸收部分鄉(xiāng)村知識分子當教師,,一方面辦師范師資速成班,培養(yǎng)教師,。1952年8月,,民辦小學全部轉為公辦,全縣公辦教師小學1145人,,初中,、初師教師28人。
據《宿松縣志》記載,,1949年7月,,縣人民政府抽調部分城鄉(xiāng)小學教師到安慶專署教研班學習,培訓一批教學骨干,,這是宿松最早的公辦教師,。1951年9月,在城東五里墩創(chuàng)辦宿松縣初級師范學校,, 58年建中師班,,這是宿松最早培養(yǎng)公辦教師的專門國家機構�,!�
1953年以后,,中小學教師主要由師范畢業(yè)生充任。1957年,,教師參加整風運動,,被錯劃右派127人,,其中,,除少數人留任外,其余都勞動教養(yǎng)和下放勞動改造,。
1957年至1965年,,全縣精減,、下放、退職教師有1031人,。為補充肅反,、整風、反右中處理后的教師缺額,。1957年至1961年,,采取了分配師范畢業(yè)生,招收高中畢業(yè)生和吸收社會知識青年進培訓班,,宿松初師學生提前畢業(yè)等方法,,有630余人充實教師隊伍。
1969年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辦,,大部分教師回原籍,,清理階級隊伍,又錯誤處理了部分教師,,造成教師隊伍的混亂,。1970年,大力發(fā)展初中和高中,,致使部分小學教師到初中任教,,部分初中教師到高中任教,造成教師奇缺,,于是大量吸收民辦教師,。同時,從回鄉(xiāng)和下放知青中招工22名為中小學教師,。次年,,從本系統(tǒng)臨時工(代課教師及工友)中轉正70余人為中小學教職工。1975年,,整頓民師隊伍,,精簡了600多名不合格的民辦教師。1977年,,縣文教局對民師進行了文化與業(yè)務考試,,辭退民辦教師400余人、對留用民辦教師逐人填表建檔,。1978年至1980年,,選招108名民辦教師為公辦教師。從1980年起民辦教師選招改為師范錄取,,逐年錄取數為1980年48人,,1981年96人,1982年10人,1983年30人,,1984年8人,。
1979年至1984年,全縣477名教師離休,、退休,,子女頂替進校有465人,當教師328人,。
1985年全縣中小學教職工總數為5467人,、其中民辦教師3060人;公辦教職工只有2407人,。
2002年,,最后一批民辦教師轉正從此結束了民辦教師的歷史。
至于“宿松縣民辦電子職業(yè)學�,!保�1998年創(chuàng)辦),,“陽光高中”(1999年創(chuàng)辦),“博雅中學”(2001年創(chuàng)辦),,藍天實驗學校(2004年創(chuàng)辦),,慧德中學(2005年創(chuàng)辦),雖然也屬于民辦教育,,但那是屬于后期的招商引資,,此是后話,不屬于本文討論范疇,。
宿松教育,,白手起家,其艱難曲折過程只有親歷者知道,。黨和政府對教育的大量投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在“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思想指導下,,如今,,最美的房子是學校,最好的設備是教育,。宿松教育自然今非昔比,,真正鳥槍換大炮,是從新世紀開始的,。
作為親歷者,,我從民辦教師到督學,40年,,彈指一揮間,,酸甜苦辣味道只有過來人知道,。
回首宿松教育,令人欣慰,,令人感奮;展望宿松教育,,信心百倍,,豪情滿懷。
中國夢,,中國教育夢,,催人奮進,鼓舞人心,。
(文章材料均來源1990年版《宿松縣志》,、1986年版《宿松縣教育志》、2010年版《宿松縣教育志》,、《佐壩鄉(xiāng)志》)
(2013.4.22)(5076字)(初稿)
聯系方式:
郵編246509,、QQ:306678504
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