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岸鄉(xiāng)志上的龍湖
《佐壩鄉(xiāng)志·水產(chǎn)》專條介紹龍湖——
“龍湖,處我鄉(xiāng)東部,,面積約60km2左右,。1994年大湖開發(fā)時佐壩與千嶺各自東西享有一半使用權(quán),號稱各5萬畝,。上納縣大河,,西南與排、感湖相連,,經(jīng)上長河,、大官湖、黃湖,、下長河,、泊湖,、華陽河泄入長江。常年水深2.5米左右,,漲時不等,,最高時7—8米。龍湖歷史上是定時封禁湖,。解放前一直由我地的孟,、洪、汪,、王(小股)管理,,……解放后,收歸國有,,由公產(chǎn)管理委員會湖管分會管理,。水質(zhì)好,資源豐富,,品種齊全,。野生魚、鱉,、蟹,、蝦、螺,、蚌,,不養(yǎng)自殖;菱,、蓮,、芡實不種自生;野鴨,、雁,、天鵝不引自趨,是沿河地帶農(nóng)民的搖錢樹,�,!�
打開宿松行政區(qū)劃圖可以看到,龍湖水發(fā)源于隘口,,流經(jīng)二郎河,、韓文劉家河,由縣城大河進入佐壩地界,。佐壩人習慣稱上游為縣河,流入佐壩鄉(xiāng)時流域?qū)拸V,,氣勢開闊,,才是龍湖,。浩瀚的龍湖流經(jīng)佐壩鄉(xiāng)柳嘴、魚雁,、王嶺,、龍門、良嶺,、得勝六個行政村,,直到得勝村的馬咀、張雨墩,,古稱“十里龍湖”,。“十里”是概數(shù),,言其長,,實際上龍湖長至少十多公里。
《佐壩鄉(xiāng)志》介紹龍湖“長度基本于鄉(xiāng)陸地相等,,總面積10萬余畝,,名曰十里龍湖。諺云‘春有茭筍夏菱蓮,,冬捕魚鴨賣大錢,。’”并且引證說“龍門鎮(zhèn)四周有城墻和壕溝,。其中有數(shù)條大街,,住著幾百戶人家。后因發(fā)大水造成地陷而成湖,,因此地原名龍門鎮(zhèn),,故亦稱龍湖�,!边@就是龍湖的由來,。
此話并非空穴來風�,!蹲魤梧l(xiāng)志》記載1952年栗樹漁民打澇起一塊大城墻磚,,得勝山居民虞火寶80年代在得勝山腳下挖了許多大青磚、瓷花碗和湯匙,。遺憾的是,,由于缺乏文史知識,未引起應有重視,,故這些寶貴的文物而今一樣無存,。我住龍湖邊的二姐夫今天還說他們屋里人曾在龍湖“張仙墩”邊打魚,網(wǎng)鉤兜住了龍門鎮(zhèn)城隍廟的金鐘,,結(jié)果再怎么用力也拉不動,,割斷網(wǎng)鉤而作罷,。
龍湖上接宿松縣河,下至得勝村的馬咀,、張雨墩,,入“排湖”�,!蹲魤梧l(xiāng)志·水產(chǎn)》介紹“感湖”:處佘咀之南,西與大小園湖相接,,南瀕黃梅嚴家閘,、段窯、東連排湖,,上納黃梅,、廣濟、太白湖及本地水,,經(jīng)排湖華陽河注入長江,。(原文見《佐壩鄉(xiāng)志》《水產(chǎn)》89~90頁;)
80多歲的老漁民洪金生,、洪湘珠,,打魚50余年,他們知道歷史上排湖與感湖的分界線,,佐壩的東關(guān)山——爛草溝——復興王家閘。東邊屬于宿松,,西邊屬于黃梅。他們還幽默地說出當年的民瑤:
“家住王家閘,,蚊子大似鴨,,錘它三槳樁,還對你映眨三眨,�,!�
《千嶺鄉(xiāng)志》有篇《浮笠洲》,它這樣詳細介紹浮笠洲,。位于青龍村石大屋組距湖中300處,,面積20余畝,圓如箬笠,,浮于水中,,名叫“浮笠洲”。洲中景物清幽,風光秀麗,。春來人洲上,,足踏芳草,極目遠眺,,碧波蕩漾,,,好似一只遠航之舟,,正在鷗鷺伴奏中航行,令人心曠神怡,。夏秋之際,,荷花繞洲盛開,芳香四溢,,蓮子,、芡食、菱角,、蒿米,、供人采賞。冬天,,雁集寒汀,,漁歌互答。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浮笠洲是游覽勝地,在民間留有許多神話傳說,,在歷史上頗有名氣,,洲中留下唐代詩人李白、羅隱的足跡,。
清初知縣胡永昌有詩:
芳汀如笠覆平湖,,上下隨波碧影孤。羅隱詩名浮一葉,,閭邱道氣浴雙鳧,。洲通蠡澤分帆渡,漁集寒天聽雁呼,。為憶此中多釣隱,,應須騎馬問菰蒲。(原文見《千嶺鄉(xiāng)志》341頁《風景名勝》)
其實,,參加編寫道光《宿松縣志》的石公云亭字頌功也有詩《龍湖浮笠》:
荷花香里見南湖,遠水環(huán)汀笠影孤。我欲乘舟詠明月,,數(shù)聲漁笛起菰蒲,。
佐壩龍湖書屋主人洪小崖先生有詩:
一抹青青似笠浮,夕陽風景畫中收,。幾回打槳洲前過,欲向煙波作釣徒,。
《佐壩鄉(xiāng)志》《文化》有《龍湖》《龍湖浮笠》兩篇,詳見230~231頁,。宿松龍湖不大,,但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厚重的人文景觀。
五,、《宿松縣志》上的龍湖傳說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龍湖是一座人煙稠密的龍門鎮(zhèn),,鎮(zhèn)里住著幾百戶人家,。
有一年,東海龍王降雨淹死黎民數(shù)十萬,,玉帝處罰龍王橫陳龍門鎮(zhèn)示眾三年,。
開始,鎮(zhèn)中居民對腰身斗粗體長數(shù)丈的怪物很害怕,,后來有人竟然把它殺了,,在饑荒年月鎮(zhèn)中居民均以龍肉充饑。玉帝得知大怒,,決定懲罰龍門鎮(zhèn)吃龍肉的人,。“命雨母娘娘率雷公電母,、龍子龍孫,,暴雨三天,地陷九尺,,蕩平龍門鎮(zhèn),。”雨母娘娘回奏:“屠龍吃肉者該死,,沒吃龍吃肉者跟著喪命,,豈不是善惡不分,冤枉了好人,?不如先查訪明白再懲罰,!”玉皇大帝準奏,。雨母娘娘化作一個窮苦的老奶奶,來到龍門鎮(zhèn)察訪,,得知除了鎮(zhèn)東母子二人沒吃龍肉,,其余居民都吃了龍肉。母親人稱二姑,,兒子張仙,,都勤勞善良。雨母娘娘告訴母子二人說:“天要降難于龍門鎮(zhèn)的人,,你們母子二人快準備逃難,。早逃活不成,晚逃不得生,,城隍廟石獅子兩眼發(fā)紅正是逃難之時�,!辈⒁恢欢敷屹浥c他們母子二人,,說急難時急用,并叮囑他們說:“天機不可泄露,,否則自身難保,。”張家母子正待發(fā)問,,一眨眼,,老奶奶不見了。母子二人大驚,,相信這是神仙點化,。母親說:“兒呀,,我們不能光顧自己逃難,,要告訴鄉(xiāng)親們,救下全鎮(zhèn)的人,,我母子二人縱死也值得,!”兒子十分贊成。從此母子二人每日去城隍廟暗暗觀察石獅子的兩眼,。
有一天,,母子二人來到城隍廟,抬頭一看,,石獅兩眼血紅,,母親把斗笠往兒子身上一掛,叫兒子快去東街通知居民,,自己便往西街跑去,。龍門鎮(zhèn)頓時響起母子二人的呼喊聲“要遭難了,快逃難呀!”
鎮(zhèn)中居民素知張家母子為人誠實,,不會訛傳,,一時鎮(zhèn)中居民互相傳遞,一傳十,,十傳百,,紛紛扶老攜幼向鎮(zhèn)外逃去。
全鎮(zhèn)居民都逃走了,,唯獨張家母子還在到處尋人,。眨眼間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龍門鎮(zhèn)房塌地陷,,一片汪洋。張仙浮在斗笠上,,呼喊著母親,,忽然他看見母親在不遠的洪水中翻滾著,不幾下便被吞沒了,。他淚下如雨,,失聲哀號著,縱身波濤……
雨過天晴,,人們到處尋找他母子二人,,在河下游平緩處找到了這位善良的母親的遺體。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母親,,人們把她安葬在那里,,并把這里叫“二姑坂”。兒子張仙的尸體沒找著,,只找到了雨母娘娘贈送的斗笠,,把這個沙墩叫“張仙墩”,佐壩人叫“張雨墩”,。
這是官方文獻中關(guān)于龍湖的傳說,。(詳見90版《宿松縣志》502~503頁)
最近出版《松茲遺韻》“民間文學”上也有一篇《龍湖的傳說》與縣志上不同,這說明龍湖的傳說豐富多彩,,流傳甚廣,。(詳見《松茲遺韻》20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