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彬先生為《宿松縣志》(1978~2002)糾錯
![]()
![]()
![]() ![]()
《宿松縣志》(1978~2002)志首《宿松縣行政區(qū)劃圖》存在問題:
缺少四區(qū):九姑區(qū),、佐垻區(qū)、二郎區(qū),、復興區(qū),。
遺漏38個行政村:肉鋪,、陳院、隘口,、銅鈴,、二郎、廣福,、萬家,、破涼、五谷,、長嶺,、程嶺、泊湖漁業(yè),、涼亭,、豐店、松塘,、張嶺,、復興、石垻,、垻頭,、黃湖漁業(yè)、套口,、匯口,、新溝、新安,、新前,、木梓、日新,、許嶺,、金星、碎石,、東洪,、下倉、倉鎮(zhèn),、五里,、松巒、渡口,、洪嶺,、新興。
實際未改名而圖中卻改名了的14處:王灣——豐營、楊樹——楊樹嘴,、柏樹——汪柏樹,、高嶺——高山、先鋒——別河,、九山——九登山,、白鶴——白鶴沖、和平——過磯石,、新民——程嶺,、聯(lián)合——望云、南沖——南沖畈,、工農——東平,、油坊——油坊墩、和平——柴嶺,。
錯字(誤)15處:詹巒——占巒,、濶坪坦——濶平坦,、對嘴——戴嘴,、安風——安鳳、新集——辛集,、賽濱——()濱,、陸圩——()圩、閔園——閔元,、車河——東河,、南賽——南()、新成——新城,、梅林——梅嶺,、彭田——陳田、蕭弄——肖弄,、尹屋——王大屋,。
字體不統(tǒng)一3處:張月、豐樂,、汪垻,。
標示不準1處:王嶺。
《宿松縣城區(qū)圖》存在問題:
“交警事故”應為“交警大隊”,,“孚玉中小”應用全稱:“孚玉中心學�,!保鞍籽蠛印睉獮椤鞍讞詈印�,,“大河村”,、“聯(lián)盟村”沒有標注“村”的標識,“福利院”的位置標注有誤。
編者注:《宿松縣志》(1978~2002)志首“《宿松縣行政區(qū)劃圖》”后明確標示有“(1978~1992.2)”,。該志《大事記》29頁“1992年”下記有:“2月27日 縣委,、縣政府宣布經省政府批準的宿松縣撤區(qū)并鄉(xiāng)方案,撤銷8個區(qū)3個鎮(zhèn)40個鄉(xiāng),,新設8個鎮(zhèn)14個鄉(xiāng),。”如此說來,,此區(qū)劃圖應有“8個區(qū)3個鎮(zhèn)40個鄉(xiāng)”,,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
“實際未改名而圖中卻改名了的14處”一句當作這樣的背景交待:《宿松縣志》(1978~2002)864頁倒數1~3行講到“1982年,,經縣政府批準將‘文化大革命’時期命名的紅星公社,、勝天公社恢復廣福公社、雨嶺公社原名”,,“100個生產大隊和縣城14條街道,、4條弄巷更用標準名稱。因當時有20個大隊未改名”,。這里的“實際未改名”即指此,。2012年2月1日,劉文彬先生在與筆者談到這個問題時,,曾風趣地講到,,他當年上大學參加軍訓進行隊列訓練時,有學生沒能按教官的口令邁步,,教官告誡,,錯就錯下去,別亂好了,。要是既錯又亂,,那就真的沒辦法,隊列將會一盤散沙,。劉文彬先生講完這個插曲,,回到正題上接著談到,“當時有20個大隊未改名”,,圖上你既然改了,,就將它們全都改了,為什么改一部分,,留一部分呢,?這樣的錯而亂,確實讓人難接受,。
“南()”,、“()濱”中兩個“()”里的字為一個“三點水”加上“塞”字,,“()圩”中“()”里的字筆者打不出,只好有勞讀者到圖上看了,。
劉文彬先生在和筆者談到志書存在的差錯時,,不時擺頭,他痛心地講,,這本志書確如一條腐爛并發(fā)臭了的魚,,很難讓我有細心讀下去的興趣。不少差錯,,是我曾經早就多次指出過的,。他們不改,真叫人沒辦法,。根據劉文彬先生的提示,,編者在志書中核查出以下問題:
P14“1979年”3行“改進下鄉(xiāng)演出炊具”中“炊”字當為“道”或“器”字。
P17第2行“1月 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東風公社更名為五里公社”與P864倒數2~3行“1982年,,經縣政府批準”“改”“東風公社為五里公社”存在時間不一、批準單位不一的問題,。
P27第3行“8月4日 全縣清查,、清理和加強廉政建設動員大會召開。會后,,縣委,、縣政府全面清查黨政機關干部在城鎮(zhèn)建私房,,清理職工欠款,。”前一個句子成分雜糅,,以至于表意不明,。后一個句子表意不準且沒有把事情講清。讀完這條大事記,,讀者難免產生眾多疑問,,如:“黨政機關干部在城鎮(zhèn)建私房”合法、依規(guī)的也當“清查”嗎,?“清查”了多少,?處理了多少?“清理職工欠款”亦存在同樣問題,。一個合格的小學生尚且知道,,記寫一件事情,應當寫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只是可惜,我們的志書在記事時,,連這個基本要求也沒做到,。這種情況,在其它地方,,隨時可見,。
P48倒數8行“7月3日 縣人大常委會發(fā)布公告:從2002年7月起,實行‘0’接待日”,。這里生造“0接待日”顯得生硬別扭且容易讓人誤解,。我們認為“0”如果換成“逢十”是否恰當些?
P63第 13~14行講“許嶺是~~楊學源烈士的故鄉(xiāng)”與1990年《宿松縣志》P681講“楊學源出生于東洪鄉(xiāng)碧溪村(今屬下倉鎮(zhèn))”相矛盾,。
P75“一,、地質”下第1行“太古代的大別運動”中“大別”后丟了“山”字。這個問題,,在1990年版《宿松縣志》出版后縣政協(xié)組織編寫的《新編宿松縣志考評》書中即有人曾尖銳的指出過,。
P76第2行“孚玉自破涼亭經隘口至北浴為一向斜�,!本渲小白浴睒O度不當,,整個句子意思不清。
P83“霜期”中"最晚初霜日為12月16日"與1990年版《宿松縣志》早10日,�,!敖邓敝心昃邓考皡⒖寄攴菖cP94不統(tǒng)一。
P85續(xù)表2~5第一欄第一格“多年平均涇流模數m3/skm3”中前一個立方“3”當去掉,,后一個立方“3”當為平方“2”,。關于這個問題,2012年2月3日下午,,我專門走訪了省地理學會原會長,、宿松中學地理教師劉澤川先生。我在劉老師家里查看了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地理學辭典》,。該書449頁載:“涇流模數,,又稱涇流率。指流域內單位面積與單位時間的涇流量,。以公升/秒.公里平方計,。按計算時段不同,常有多年平均,、年平均及洪峰流量徑流模數等,。它用于比較不同地理條件下,,流域涇流量的大小,有一定的地區(qū)分布規(guī)律,�,!�
筆者承認,世間難有全才,。但既然擔崗了就當學習,。像這樣誤導讀者,誤人子孫,,是難以讓人接受的,。
P94倒數3~4行“宿松——韭山”中,“宿松”指代不明,。
P110"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漢族占總人口的99.6%”是錯誤的,,而應當是99.96%。細心的讀者不妨把P111表3~3中的幾個數字拿來算一算就知道了,。
P116表3~6存在文題不吻合的嚴重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