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ushaocheng 于 2012-7-22 20:59 編輯
答梅氏奇文-----為破石沖正名
近日在新浪網見一梅姓人士撰文說破石沖的“破石育樟”景點是坐落于梅氏居屋領地內,,文中還杜撰出辱我吳氏族人傳說之言論,,褒梅貶吳之心甚重,,大有破石育樟是他梅氏一家之意,身為破石沖吳氏后人,,頓覺義憤填膺,,故撰文抨擊之,。
梅氏原文是這樣的:
宿松縣志載有"宿松十景",其中"破石育樟"是座落在縣西北隘口破石沖梅氏居屋領地內,生長于溪旁田中,。有關其傳說,,梅家人充滿了自豪和遺憾。
傳說此兩片石頭中生成的樟樹已有幾百年歷史,對梅家人情有獨鐘,每年如有枯枝敗葉,拾起作柴禾,梅家人安然無恙,,而一溪之隔的吳氏村民就肚痛頭暈,,必到樹下燒香陪禮,方能祛除病痛。
但此樹生長茂盛與否也預兆著梅家人的興衰,當樹葉青,,梅氏則旺,樹葉黃,,梅氏則衰。故歷代梅氏子孫都視樹如命,愛護有加,。
雖有此蔭木,梅氏讀書人不少,考起功名者不多,。老人們說是兩旁的石頭對樹呵護太過,故梅家人難以走出家門,做官為宰,。有此屋梅氏一位名開春的老先生不無遺憾地作<<破石沖>>詩一首為證:
破石生于破石沖,,破水逢中筆直通。
破門破壁破窗檻,,破龍破脈破豪雄,。 破中少土能栽樹,破地多壤可種松。
破屋重修原有色,破書久讀惜無功,。
當今改革開放 ,,離老先生作此詩句時間巳時過境遷,梅家的后生也都出了破石沖,走南闖北,有所發(fā)展。破石沖已是一派"破門破壁破無蹤,紅門紅樓紅彤彤,。新書新讀出新才,,有龍有脈有豪雄"的新氣象。
下面是本人對其謬處的無情抨擊:
文中提到“破石育樟”坐落于梅氏居屋領地在下深感不齒,,不知是閣下觀此景半側落于當今梅氏田內而妄下結論還是道聽途說而來,,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都免不了太膚淺,。我吳氏族人自清康熙年間遷移至此,,在此繁衍生息了數百年,可以說吳氏族人見證了破石育樟的歷史,,據考證,,梅氏來破石沖是比吳氏晚很多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幾十年前(具體年份不詳,,待查證),溪流對側的梅氏領田大多是我吳氏族人所據,,其中就包括“破石育樟”所在區(qū)域,,因當時梅氏田地太過稀少,,梅族人往往食不果腹,其中不乏饑餓致死者,,此情此景觸動了吳氏族人,,遂動了惻隱之心,將一部分田地分給了梅氏族人,,“破石育樟”所在田地正是此背景下分給梅氏的,。而今閣下卻要把破石育樟說成是梅氏所據,是對歷史的極度不尊重,,不免有數典忘祖之嫌,。
另外,文中還提到梅氏拾枯枝敗葉作柴禾安然無恙,,吳氏卻肚痛頭暈,,對于這一點,,在下深感不屑,,在我的記憶中,此類傳說都是褒吳貶梅之辭,,當然是否有其事實現(xiàn)在無從考證,,閣下在此提起,與孩童罵架無異,,故在此不必解釋過多,。
最后提醒閣下,做學術文章必須要尊重歷史,,要以史實為根據哦,,以免到頭來漏洞百出,那可就貽笑大方了,。
另附小詩一首:
答梅氏奇文
梅氏小兒曰竹齋,,蔑其樟樹是他栽。
破石本是吳中有,,豈讓梅夷顯不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