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為了瘦下來煞費苦心,但有些人非但沒減肥成功,,反而減出一身病,,這是怎么回事?
00后女生節(jié)食減肥餓出脂肪肝
近日,,山東濟南一家醫(yī)院接診到一位22歲女生,,被送到醫(yī)院時,她面色蠟黃且需要坐輪椅,。經檢查,,該患者因長期節(jié)食減肥已患得脂肪肝。
對此,,醫(yī)生表示過度減少食物攝入會影響肝臟的合成功能,,脂肪代謝減緩并在肝臟中堆積,最終形成脂肪肝,。
微信圖片_20220410150633.gif (3.93 MB, 下載次數(shù):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4-10 15:07 上傳
醫(yī)生建議大家,,減肥需要通過規(guī)范合理的方式,飲食方面注重高蛋白,、高纖維,、低脂和低糖,配合每周300分鐘左右中等強度運動就能達到合適的體重管理,。
節(jié)食減肥危害多
少吃,,多動。說到減肥,,大家可能都會想到這四個字,。
但是,,專家建議的少吃 = 均衡飲食的基礎上適當控制總量,少吃或者不吃精加工食品,。
而很多人實際減肥過程中的少吃 = 不吃主食,、不吃晚飯、不吃肉,、用代餐代替正餐......這樣的節(jié)食行為往往帶來一系列對身體的傷害,。
損傷腸胃健康,導致營養(yǎng)不良
除了節(jié)食減肥容易損傷胃腸道,、導致營養(yǎng)不良,、還會讓身體沒有精力和體力完成正常的工作生活,也降低了進行體育鍛煉的可能,。
導致粘膜腺體萎縮
長期饑餓缺乏食物會導致胃酸不足,,影響食物的消化。同時由于分泌胃酸的腺體使用較少,,就會出現(xiàn)腺體萎縮的情況,。
誘發(fā)膽結石
由于缺乏食物的刺激,膽汁長期滯留膽囊不排出,,造成水分吸收增多,,時間長了容易誘發(fā)膽結石。
微信圖片_20220410150635.jpg (193.98 KB, 下載次數(shù):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4-10 15:07 上傳
導致骨質疏松
因為脂肪組織是體內除卵巢以外制造雌激素的重要場所,,而雌激素的缺少極易引發(fā)骨質疏松癥和骨折,。
營養(yǎng)不良、基礎代謝下降
長期節(jié)食會使身體缺乏營養(yǎng),,而為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身體內的新陳代謝速度會減慢,導致肥胖體質,,嚴重還會引發(fā)掉發(fā),、免疫力低下等。
專家表示,,胃是一個容納器官,,胃黏膜確實具有延展性,長期飽腹會增大胃容量,,長期饑餓會使胃黏膜縮小,,食量變小。不過,,長期挨餓危害很多,,比如會使胃腸功能節(jié)律紊亂,甚至造成低血糖。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銀行,,當發(fā)現(xiàn)每天的收入——攝入的食物少了,,就只能減少支出,除了維持身體必須的功能運轉,,其他業(yè)務能暫停就暫�,!摪l(fā)、貧血,、大姨媽離家出走,、營養(yǎng)不良等,會接踵而來,。
節(jié)食甚至可能導致精神疾病
一位中學生女孩最瘦的時候,,身高148厘米,體重24公斤,,身體像根“火柴桿”,,可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瘦,對進食這件事斤斤計較,。
她需要在固定的時間進餐,,一頓飯能吃一個小時,;碗盤要按固定順序擺放;水果要切成指甲大�,。幻罪垘缀跏且涣R涣Q氏�,。家人給她的杯子里加多了牛奶,,也會導致她的大喊大叫,。就連在課堂上,,她也常常為計算卡路里而走神。
第二年,,母親在社交網絡描述了她的情況,,有人提醒要去就醫(yī)。她確診了“進食障礙”,。
餓得時間太長,,身體可能出現(xiàn)補償反應。在厭食路上,,一部分人轉向了貪食——某一天突然把持不住,,一口氣吃掉更多。由于那根對卡路里敏感的神經還繃著,最終只能選擇吐掉,。
一位三十歲的女性,,因為對食物的罪惡感選擇催吐。
催吐四五年后,,她的身體形成了一些病態(tài)的反應機制:牙齒擋不住胃酸的反復侵蝕,,她有四顆臼齒是嚴重蛀牙。胃液會突然反流,,突來的惡心感把她從睡眠中揪醒,,她只能探頭吐在地板上。她感覺自己被對食物的恐懼淹沒,。每吐完一場,,喉嚨里連帶著整個食道充斥著燒灼感。
官方對這種癥狀的定義是“進食障礙”:進食行為異常,,對食物和體重、體型過度關注,。這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進食障礙主要分為厭食癥和貪食癥。貪食癥患者會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不可控制的暴食,,并在暴食后采取誘導嘔吐等代償行為,避免體重增加,。因為暴食,,胃會被一點點撐大,胃壁也越來越薄,。
進食障礙本身并不致死,,但過度消瘦會引起心律失常、器官衰竭,,進而導致壽命縮短,。通常情況下,患者會產生抑郁情緒,。有人死于自殺,。
因為進食障礙,有的病人命懸一線,,住進了重癥監(jiān)護病房,。有的病人經過治療,剛恢復規(guī)律飲食,,但身體機能突然崩塌,,轉到綜合醫(yī)院搶救了一個多月。
據(jù)介紹,按照醫(yī)學論文公開報道的情況,,進食障礙群體有個“四分之一”定律:不干預的話,,1/4的人可以自行痊愈;1/4的人會好轉,,帶著癥狀正常生活,;1/4的人患病慢性化,生活受到影響,;1/4可能會死掉,。
不當?shù)臏p肥方法不僅損害身體健康,還會損害精神健康,,“進食障礙”對患者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應該正視減肥
你真的應該減肥了嗎?
近年來,,極端的減肥,、瘦身行為頻頻發(fā)生,不僅給自身造成傷害,,也形成非常不好的社會示范,,追根究底,還是畸形的審美取向在作祟,。
長期以來,,“以瘦為美”的審美偏好,讓A4腰,、筷子腿等成為許多人競相追逐的目標,;營銷手段、消費主義的推波助瀾,,更讓“顏值歧視”“身材焦慮”大行其道。許多人為了瘦鋌而走險,、為了美不惜犧牲健康,。當這樣的風氣侵蝕青少年成長的土壤,更顯示及時糾錯扭正的緊迫性,。
微信圖片_20220410150639.jpg (129.37 KB, 下載次數(shù):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4-10 15:07 上傳
對于體重,,我們可以通過體重指數(shù)(BMI)來自我測量,這是目前醫(yī)學界普遍使用的體型判斷指標,,進由此判定自己的體重是否健康,,是否需要進行減肥。體重指數(shù)并不能反映脂肪分布,。同時應該注意,,有的人體重指數(shù)正常,但腹部脂肪堆積不少,患慢性病風險很高,,因此,,體重指數(shù)要結合腰圍判斷是否要減脂。
體重指數(shù)=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如一個身高1.6米,,體重60公斤的女性,體重指數(shù)是:60÷1.6÷1.6=23.4,。
數(shù)值在18.5~23.9之間,,屬于正常。
如果高于23.9,,就需要減重,。
低于18.5屬于消瘦,應加強營養(yǎng),。
微信圖片_20220410150641.jpg (164.93 KB, 下載次數(shù):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4-10 15:07 上傳
減肥沒有捷徑可言
通過少吃,、甚至不吃來減肥,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副主任陳偉對此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細胞就像花朵,,所謂“饑餓療法”是指把整個細胞里的水全部都抽出,,花朵重量很快、很容易就下去了,。等水分減完后,,哪天回來再吸收,花又都張開,,很快又會反彈回去,。它其實是一個體液的變化,并不是真正的減肥,。
微信圖片_20220410150643.jpg (154.68 KB, 下載次數(shù):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4-10 15:07 上傳
那究竟什么是科學減重,?我們吃多少算多,吃多少算少呢,?
陳偉表示,,飲食能夠達到營養(yǎng)平衡,又確實比你的身體最低需要量稍微低一點,,實現(xiàn)能量負平衡,,這才叫科學減重。
微信圖片_20220410150646.jpg (147.69 KB, 下載次數(shù):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4-10 15:07 上傳
陳偉提倡的減重方式其一是高蛋白飲食,。這種過程中,,每天只攝入一千大卡左右的能量,比正常人攝入量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你不會感到饑餓,,因為蛋白質會帶來很高的飽腹感,。
第二種方法是輕斷食——一個禮拜只有兩天少吃。這兩天,,要比你平常吃得少三分之二,,其余五天基本正常吃。因為,,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和饑餓做斗爭,,這種方法讓大腦感覺不太餓。這樣做的好處是,,持續(xù)的時間長,,反彈的機率低。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特色醫(y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李全民也向大家推薦了一些科學的減肥方法:
減少熱量攝入
如果將每天的熱量攝入減少100千卡,,那就可能在大約5個星期后減肥4千克,。
改變食物結構
不減少飲食量,而相應改變食物的結構,。用各種水果,、蔬菜和谷物取代高脂食物。
吃流質食品
用流質食品代替日常膳食,,但要注意選擇的食品應充分提供你所需的營養(yǎng),。不喝太多冷飲,用水代替飲料,。
運動
步行:每周至少5天,,每天步行鍛煉45分鐘,行程約5公里(保持一定的速度),。
戶外運動:每周3—5次,,是種消耗體內脂肪、提高活力的好方法,,但每次時間在30分鐘以上,。
舉重運動:靠力量鍛煉也能幫你減肥,因為舉重能增加肌肉,,肌肉越發(fā)達,,人體新陳代謝就越快,為避免受傷,,最好請專業(yè)健身教練。
減少脂肪和熱量攝入的同時,,進行運動,,這是最佳減肥方法,在減輕體重的同時增強肌力,,還能促進心血管健康,。
大量事實表明,,減肥沒有捷徑可走,需要長期堅持,,無法一蹴而就,。努力改變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現(xiàn)在,,很多人加入減肥隊伍,,為了瘦而美下狠心減肥,但減肥的最終目的是健康,,有健康才能美,,絕不能以犧牲健康為代價。行動起來,,堅持控制體重,、科學減肥,我們才能遠離多余脂肪的困擾,,擁有健康的體魄,。
何以為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顯然不該是標準單一的狹隘之美,,更不該是有害健康的病態(tài)之美。不以貌取人,,不因身材自卑,,在全社會培養(yǎng)建立健康的審美觀,需要政府,、社會,、個人同向發(fā)力、共同糾偏,。
來源: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報、瞭望智庫,、央視新聞 生命時報,、人民日報評論、冰點周刊,、丁香生活研究所,、 微博@山海視頻、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人民健康網 健康中國,、人民網-科普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