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融媒訊 趾鳳鄉(xiāng),,風(fēng)景秀麗,山清水秀,,民風(fēng)淳樸,。每到春節(jié),這里家家戶戶都會忙著做一件事,,那就是“打豆腐”,,為年夜飯上增添一道美食。
改革開放前,,山區(qū)經(jīng)濟(jì)條件不好,,各種物資匱乏,平時能吃上豆腐,,對鄉(xiāng)親們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那時,,春節(jié)殺豬過年的人家不多,但是“打豆腐,,過大年”是家家戶戶過年的必備大事,,也是“70”后和“80”后的美好回憶,更是在外游子們記得住的鄉(xiāng)愁,。
“天吶天,,莫起風(fēng),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殺雞七(吃),,二十八又殺鵝來又殺鴨,,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講好話,,初一初二不馱罵,,初三初四打一下……”每到年關(guān),房前屋后就響起的童聲,。那時的孩童,,沒有手機(jī)電腦,都是嬉鬧地追,撒歡地跑,,沉浸在春節(jié)的喜慶中,。
趾鳳鄉(xiāng)南沖村的賀學(xué)早,是傳統(tǒng)打豆腐的行家里手,。今年臘月二十三,,夫妻二人清早就開始忙碌,將前一天篩檢,、浸泡的黃豆裝桶,、磨漿,兩位老人一人磨磨一人下磨,,聊著家常和過年的準(zhǔn)備,,配合默契。興致起來,,賀師傅還唱起了黃梅戲里的經(jīng)典曲目《王小六打豆腐》,。下磨的老伴佯怒:“你個孬子,八十歲都是孩子一樣,,過年打豆腐,,唱什么王小六,兒子一會就回來了,,抓緊磨,。”
黃豆經(jīng)過石磨的研磨,,形成了白色糨糊狀的豆汁,,再經(jīng)過濾漿、燒漿,、點鹵等工序,,白色的豆汁就變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
看到豆腐腦成型,,老伴連忙在“黃桶”里盛了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再加上一勺白砂糖,送給剛從蕪湖趕回正忙著卸行李的兒子,。小賀品嘗著在外思思念念的家鄉(xiāng)美味,,說道:“還是小時候的味道,甘甜爽口,,到家才像個過年的樣子,。”吃過一碗后,,還有點意猶未盡,。
接下來就是壓漿,、成型的工序,豆腐腦經(jīng)過定型框內(nèi)包袱的包裹和石磨的研壓,,午飯過后,,豆腐成型,輕輕打開包袱,,只見一塊方方正正,、白白嫩嫩、水靈,、厚實得顫巍巍的豆腐,,凸顯著底板和榨盒凹槽拓印出來的線條,冒著騰騰熱氣,,展現(xiàn)在眾人眼前,。然后再用刀分成一個個小四方塊的豆腐,老賀從中挑出幾塊,,用碟子裝好,,叫上小賀,叫他分別送給鄰居的李奶奶,、楊嬸嬸等老人,,一起分享過年的喜悅。
有詩贊曰:“信知磨礪出精神,,宵旰勤勞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屬貧人,。”雖然而今生活條件大幅改善,,山區(qū)群眾正如豆腐一樣樸實,、勤勞、清正,、敦厚,,過年打豆腐也是憶苦思甜、人不忘本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人民群眾對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祝愿,。(通訊員 賀海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