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神舟十三號的成功發(fā)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位航天員已奔赴中國空間站,,他們將在太空中工作生活6個月,。在我國,常住人口的統(tǒng)計時間標準為半年,,即一年內(nèi)在某地住滿半年即為該地常住人口,,按照這一標準,這3位航天員就是中國首批“太空常住人口”,。這也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執(zhí)行長達半年的空間駐留任務,。
這不禁讓人感慨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進步之速:2003年10月15日,浩瀚太空才迎來第一位中國訪客楊利偉,;僅僅18年后,,中國人就建起了空間站,實現(xiàn)了太空常住,。
太空居,,大不易,首先需要很高的成本,。已經(jīng)運行了20多年的國際空間站,,每年維護費用高達40億美元,光宇航員平均每人每天花費約750萬美元,。如此高成本,,為啥中國人還要爭當“太空常住人口”呢?
7ba4fea18b837933539d3b9811afa671.png (862.5 KB, 下載次數(shù):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0-18 09:20 上傳
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太空常住是探索未知的需要,。
可以常住的空間站,,本身就是非常難得的微重力實驗室。在地面上創(chuàng)造的微重力實驗環(huán)境每次只能持續(xù)幾秒鐘,,而空間站長期太空飛行所提供的近乎無限時的微重力科研條件,,可以得出在地面得不到的實驗結(jié)果。研究微重力環(huán)境下各種物理和化學過程,,能給基礎科學帶來前所未有的發(fā)現(xiàn),;利用微重力環(huán)境,可制備在地面條件下難以獲取的新物質(zhì),、新材料,;微重力環(huán)境下的細胞生長也與地球不同,能讓我們更深切地認識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
空間站不僅提供了微重力環(huán)境,,還可以幫助我們長期觀測地球,,同時獲得空間站運行軌道內(nèi)的太空輻射和電磁場長期數(shù)據(jù),可以研究其對人類身體,、各種儀器和材料的影響等,。
見多才能識廣。浩瀚宇宙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寶庫,,空間站是通往寶庫的橋頭堡,,太空常住人口就是橋頭堡里的先遣軍。中國人不能缺席新一輪的科技革命,,那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太空常住人口”,。
太空常住是星辰大海的起點。
探索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進步發(fā)展的永恒動力。只有通過不斷的技術積累,,我們才能監(jiān)控預測氣候變化,,拓展生存空間,從行星文明邁向星系文明,。
未來,將有更多中國人進入更遠的太空,,現(xiàn)在,,我們需為此積累經(jīng)驗、做足準備,。中國空間站有人類長期在軌生活并進行空間技術實驗,,這是為將來更長距離、更大規(guī)模星際旅行展開的預演,。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各種創(chuàng)新技術的試驗場,,集成各領域的高、新科技成就,,同時又給各領域發(fā)展提出新的要求,,繼而推動和促進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
萬里之行始于足下,。太空常住是我們邁向星辰大海目標的起點,,中國空間站也將成為造福全人類的太空實驗室,必將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獨特貢獻,,中國的“太空常住人口”也必將越來越壯大,!(作者 佘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