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張何丹遷縣治更縣名造茲新邑(外一組:史海釣沉) 吳漢亮
一 張何丹被貶松茲縣。公元前封建王朝對地方就有分封諸侯和王,,封地為國的政制,。在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四月,夷侯徐厲以舊勛(侯)的爵位,,封為松茲侯后,,始制松茲侯國於仙田鋪,開啟了宿松古代地方政制建置之始,。后戴侯劉霸也曾受封於此,。直到公元五年王莽篡位專政后,廢“松茲侯國”并將松茲侯國降格為松茲縣,。時中散大夫(付宰相級)張何丹因上疏劾莽,,被貶為松茲縣首任縣令。 侯是封建王朝策封的爵位,,封地稱侯國,,層面和檔次比縣高,且封地可延襲,。因張何丹沒有受封為侯,,故不能承襲侯國的地位和特權(quán)。在體制上因侯國高於縣,,故侯國也不能與縣并行,。因此王莽只有在先降格松茲侯國為松茲縣后,才能將張何丹貶為松茲縣的首任縣令,。 因松茲侯國及松茲縣治地曾設在今涼亭河的仙田鋪,,在嚴?山蔍。故嚴?山便是松茲侯國和松茲縣的基脈風水山,,也稱祖山,。嚴?山的來脈又源於北浴的三面尖(宿松第二高峰),故三面尖又為松茲縣縣脈的脈源地,。涼亭河也便被稱作縣大河,。 張何丹屈任松茲縣令后,不計個人名利得失,,勵志圖治,。武定國,文安邦,,官以民為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於是一為消除舊松茲侯封地建制的影響,,二為穩(wěn)住西北地區(qū)的安定,以安定保民生。于是毅然決定遷縣治址并更縣名,。 秦漢時,,十分講究地理風水,而張何丹本人就是一個高明的風水師,。天園地方,,九州分域,各有分星,,仰占俯視,,以佐時政。張何丹為遷縣治址,,史載:“曾不藐茲百里,,而深仁厚澤,浹洽民心,。更為之相陰陽,,觀流泉,造茲新邑,,與民更始,,則俎豆明禋,固宜與斯邑同不朽”,。經(jīng)過半年多的實地考察,,新的縣治基址定在“洽西萬山崒嵂、城邑分楚,、山川入?yún)�,、有淮服屏蔽、江介要沖”的青崗沖山(在橫山西端近油榨嶺處,。)山之東南向,,分脈伸延,南曰龍山,,東曰潛佳山,。兩山在今山水公園對峙如門,故曰:龍門,。龍門下即為縣城基址,。依風水東邊的潛佳山、將軍山(昔屬潛佳山),、鯉魚山為宿松的文脈山,。 縣基址西邊上河口的翠眉山(也稱上水口山)為護城的風水氣象靈山。史傳一日令(張何丹)詔河西山,、翠眉山山神土地至,問曰:“此地吉祥否?”神曰:“此雖靈山仙境,,地處分星要沖,,龍虎相斗,又累聚三界間各方神靈於一山,,成分復雜,,可謂多事之地,駕驅(qū)不好,,恐好事多磨”,。令再問:“如何處置?請公明示,�,!鄙裨唬骸八谏侥擞映侵L水氣象靈山,其旁有卓筆峰,,乃郭璞著《山海經(jīng)》遺卻之蒙括筆,,已受天神點化成仙,玉皇大帝降旨,,詔令筆仙協(xié)鎮(zhèn)此方山河,。”令謝之而去,。 相傳卓筆峰能揚善除惡,,斷陰斷陽。又相傳地方官如風清政勤,,峰尖就筆直明朗,,如風不清政不勤,則峰尖就歪?而隱於霧障之中,。種種傳說都代表著百姓對勤政清廉好官的企盼,。
二 改舊名為新名,宿與松組合成宿松為新邑之縣名,,是張何丹的杰作,。按中國語言文字對“宿”的詞義解釋主要有二:①星宿,古代天文學把天上星宿的集合體叫宿,,天上共分二十四宿,,即二十四宿星。根據(jù)各自區(qū)域的地理位置,,“九州分域,,各有分星�,!敝傅囊簿褪切撬�,。天園地方,,天有分星,地有分域,,天印地合,,才顯國泰民安。②宿有過夜,、住宿,、留宿、宿愿,,宿將等方面的意思,。而松指的應是松茲縣和之前的松茲侯國。城遷新址,,縣用新名,,松連宿有承前啟后之意,體現(xiàn)了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人文內(nèi)函,,也有留住之意,,更是宿愿。舊址遷新址,,舊名更新名,,開啟了宿松縣之始,固宜與斯邑同不朽也,。 縣治遷至今址后,,龍山便是縣基的風水龍脈山,,即祖山,。縣龍來脈也隨之改三面尖(縣第二高峰)為羅漢尖(縣第一高峰)了,。城郊鉤餌河就易名叫縣大河了,。縣大河的主流源自今北浴鄉(xiāng)的小隘嶺(也稱隘口)之下的三溪河,。北浴河,、廖河、朱灣河謂之三溪河,。三溪河在釣魚臺匯集合一,,因名三合口,又名三河口,�,?h大河有西源河、長溪河,、銅鈴河三大支流,�,?h大河在翠眉山(又名水口山)上旁河口(古稱上河口)有一個落差,落差沖擊形成一個深潭,,昔曰:“桃花潭”,�,?h大河的下河口在河西山前的水口山,,縣大河與白楊河在此相匯,因山體受阻,,迴障河口,,史稱下河口,。下河口之水西折入龍湖,。 依天象和地理觀之,,下河口,、水口山和上河口、翠眉山一樣,,同為護佑宿松縣治的風水仙境靈山。自張何丹新邑遷今址始,,歷朝都永禁在下河口的水口山和上河口的翠眉山及青崗沖山等風水龍脈山毀林炸石,。 張何丹將松茲縣改宿松縣遷新址后,,坐落於仙田鋪的原松茲縣治,,也就被稱為舊縣或故縣了,涼亭河被稱為舊縣河或故縣河了,。
三 縣脈羅漢尖來龍,脈源落點和縣大河水脈的落點均在河西山前的水口山和下河口,。史載縣治遷至新址后,連年境內(nèi)旱澇無常,。是歲境內(nèi)久旱無雨,,張何丹於六月六日頂烈日,冒酷暑設雩壇於水口山上,,為民虔誠祈雨,,卒于壇。百姓哀之,,在社壇旁立碑墓葬,。并在墓前建神廟,,始曰張公墓,張公廟,。朝野追思敬仰,。到唐朝時,唐朝皇帝追封張何丹為侯,,墓隨之曰:張侯墓,,廟隨之曰:張侯廟。再到北宋時,,北宋皇帝又升格朝封張何丹為王,,自此張侯墓又易名叫大王墓,廟易名叫大王廟,。 考《明誌》:“張公廟在墓前,,今曰大王廟,以前代曾封王也,。弘治乙酉,丞張君尊德修之,。越壬戎,,令施君傅修之,廟貌之嚴久矣……”,。大王廟自建始,,已成官廟,官民同祭之,,追思并仰之,。 大王墓(廟)除每年六月六日舉行例行的官祭成定制外,更有眾多的官吏和文人雅士前往拜祭,,延至清朝,,代不斷續(xù)。這在宿松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前往憑吊和拜祭的,,其中有元末淮西宣慰付使余闕,明崇禎丁丑年安慶巡撫,、監(jiān)軍史可法并攜安慶巡按鄭昆山,、守佐王孫昌及邑丞相侯憲國等。清邑令胡永昌(關東人)在《重建公侯廟碑記》中寫道:“漢張何丹以中散大夫抗疏劾莽,,滴令松,。多惠政,有嘉禾連穎之瑞,,至今仙田舊治,,瑞谷叢生,。……憶公當年,,墮顯秩,,屈為縣令。曾不藐茲百里,,而深仁厚澤,,浹治民心,更為之向陰陽,,觀流泉,,造茲新邑,,與民更始,,則俎豆明堙,故宜與斯邑同不朽也……”,。全面評價了張何丹的人品,、德行和功跡。 揭開歷史的塵封,,張何丹是自在漢時,,在沿襲松茲侯國的基礎上設松茲建制縣(后改名宿松縣)以來的首任縣令。在歷史的長河中,,漢朝的張何丹,,唐朝的閭邱,明朝的施傅,,清朝的王民皋被譽為宿松的四大名縣令,。張何丹名列首榜,民望最高,,形象最佳,,為宿松之根,縣之魂,。 還有邑人文士萬邦定在《大王廟拜墓》一詩中有“循使功名金粟身……青史淋漓說漢臣,;陳忱《謁張公墓》:“還滴孤臣死不移,一堆黃土草離離,,山頭六月清塵雨,,凈灑人間社散時”;石頌功《酻漢令張公墓》:“泣別甘泉作遠臣,,漢宮無復有絲綸,。空銜竹牒生前疏(指公以劾莽滴令松),,獨結(jié)桐鄉(xiāng)死后鄰,。白日豈堪埋諫草,,青山不改薦香蘋�,;ㄩ_舊縣嘉禾在,,猶記河西曝雨身”。 在大王廟,、大王墓下邊鄰近水口山不遠處,,有因漢宿松縣令張何丹而名的清官潭。清邑人黃視梧《清官潭記》曰:“城南三里,,有潭曰清官,,水自西來,折而南注,,有山擋其涯,,波湍與之摩蕩……余嘗即事揣之,官之貪廉,,乃足清濁斯潭耶,。……為之祝曰,,官以民為本,,潭以官為心,將于民鑒,,無如潭征,。潭兮潭兮長此清,我民之福,,永享太平,。”這些都體現(xiàn)了百姓對清官的敬仰,,對貪官,、庸官的藐視;也是百姓對風清政勤的企盼,,更是廉政文化的體現(xiàn),。是處為宿松歷史文化的著名景點。清官潭和大王廟堪稱宿松廉政文化的策源地,。筆者以作大王廟聯(lián)(2)奠之,、仰之。 �,。ㄒ唬� 土谷護松茲 同沾雨露欣盛世 人文開吳地 永沫朝輝兆昇平 �,。ǘ� 綱常完大節(jié) 勤政惠民 積德行善 意境從心喜地靈 忠義式儒林 護法降魔 做事正規(guī) 問心無愧行蕃昌 (本文初稿於1992年7月,定稿於2017年6月),。
史海鉤沉 宿松史料拾遺
一,、宿松最早的郵政 宿松最早的郵政始于清光緒十年左右,時名稱曰:郵局二郎代辦所,。由清光緒年間二郎河上街頭人吳裴章經(jīng)辦代理,,機構(gòu)就在其家,屬官方委托民間家庭營運的性質(zhì),,為驛傳驛遞的組成部分,。 郵局二郎代辦所下設城關(縣城)代辦點,時由城關人張(名不祥)經(jīng)辦,,負責收遞縣以下地區(qū)的業(yè)務,,受吳裴章領導。張風雨無阻,,每天將收集的郵件,,從城里肩挑至二郎河,交吳裴章按郵遞程序分發(fā),。張姓又從二郎河運回發(fā)往縣城以下各地的郵件到城里,,待分發(fā)到縣城以下各郵戶家中。其業(yè)務延至其孫吳熖庭,,到1953年由國家接收。 (注:此資料根據(jù)吳裴章之曾孫,、吳熖庭之子,,縣實驗中學特級教師吳麟祥回憶整理)
二、民國十五年省考縣長,、區(qū)長宿松錄取知多少 民國十六年(1927年),,時任安徽最高行政長官叫馬令甲,馬系軍閥頭目,,性格傲慢,,辦事專制獨行,時而對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的指令都陽奉陰違,,對此蔣介石很不放心,。便采取了一個一箭雙雕的辦法,即委派中央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到安徽進行縣長,、區(qū)長的考試,,實行文官執(zhí)政,通過此招,,以達到駕空馬令甲軍政府的目的,。 時安徽省會在安慶,全省各地考生都到安慶會考。宿松有二十余人參考,,結(jié)果錄取了六名,,為全省之最。時宿松只設有東鄉(xiāng),、南鄉(xiāng),、北鄉(xiāng)、西北鄉(xiāng)四個行政鄉(xiāng),。在錄取的六名縣長中,,其中東鄉(xiāng)的喬木錄取了一位余(名不祥)姓縣長,其余五位皆在西北鄉(xiāng),,他們分別是二郎的陳再祿,,廖河的廖修疑(字修立)曾在太平、蒙城,、宿松任縣長,,柳坪封古屋吳西根、吳耀南,、吳國禎叔侄三人全被錄取(分別在歙縣,、青陽、霍邱),,被傳為佳話,。后吳耀南因在北京大學法學系讀書未畢業(yè),沒有安排赴石臺縣就任,。 同年時隔兩個多月,,又組織考生到安慶省考區(qū)長,宿松有近十人參考,,結(jié)果錄取兩名,,分別是東鄉(xiāng)喬木的一位余姓(名不祥),西北鄉(xiāng)柳坪王屋的王會文,,被委任到繁昌狄港區(qū)任區(qū)長,,在繁昌娶妻生子,長子名叫王繁生,,現(xiàn)居繁昌,,次子王中柯,系宿松水利局退休職工,。 (注:資料來源,,由廖修疑女婿縣交通局退休老干部吳建倉和縣水利局退休職工王中柯提供整理)。
三,、宿松環(huán)衛(wèi)之始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4年,,國家倡導愛國衛(wèi)生運動,,時縣政府即指令負責環(huán)衛(wèi)工作的領導,在縣城內(nèi)聘請一名固定的環(huán)衛(wèi)工,,負責清掃老城內(nèi)東西南北門及小東門和小西門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此工人名叫尹長生,家住老廳前管驛巷,。除雨天外,,每天上班,時每月發(fā)固定工資人民幣15.00元,。 由于條件差,,環(huán)衛(wèi)工具僅一輛帶敞蓬的小板車,一把大竹枝掃帚和一把小蘆花掃帚及一個帶木柄的銅鈴,。每天拉著小板車,,搖著小銅鈴吆喊著,串街走巷收垃圾,。當居民聽到收垃圾的鈴聲時,,便出來向板車箱內(nèi)倒垃圾。每天只收一次,,所收的垃圾量僅兩板車左右,,收集的垃圾大多傾到到大河里,任水沖走,。 (此資料根據(jù)尹長生的同母異父之妹,縣人民醫(yī)院退休護士劉碧蘭提供整理),。
四、侵華日軍佛子嶺及獅子山戰(zhàn)斗始末 1938年7月下旬侵華日軍第六師團全部及第二和第三師團的部分人馬由汘山,、太湖向宿松挺進,,打算沿經(jīng)過宿松的古驛道從珠寶寨傍的宿黃界嶺入黃梅,再從黃梅縣西進武漢,,以閃電式的速度訊速占領這座具有國家戰(zhàn)略中心要樞的城市,扼控東西南北,,妄稱快速打敗并戰(zhàn)領整個中國,。 1938年7月25日,日軍攻克汘山,,7月26日再陷太湖縣城,,7月27日侵入宿松,在涼亭河的烽火山遭到國民政府軍的英勇和頑強的抵抗后,,方突出重圍,。之前時宿松縣國民政府和湖北省黃梅縣國民政府,都得到了準確的情報稱,,日軍要沿宿松和黃梅段古驛道,,從黃梅縣城西進占領武漢,宿松和黃梅兩縣事先就分別作了阻擊日軍西進的周密部署。根據(jù)部署,,宿松方面從二郎河的墨煙鋪起,,在通往黃梅縣停前驛靠珠寶寨宿黃界嶺的驛道線上,每隔兩到三百米的距離就挖一道溝塹,,以阻止日軍騎兵和裝甲兵戰(zhàn)車的行進,。而黃梅方面,則把黃梅縣國民政府的主要機關和地方部隊的 主力,,臨時遷設在靠近宿黃界嶺的黃梅停前驛,,并在界嶺黃梅縣一側(cè)的驛道兩邊山頭上分建兩座碉堡。 日軍經(jīng)反偵察,,迅速改變了路線,,決定棄二郎河沿古驛出珠寶寨宿黃界嶺入黃梅的原定路線。改經(jīng)宿松縣城從河西山和洞山(獅子山)分兩路人馬同時入黃梅,。8月2日,,日軍攻宿松,宿松縣城失守,。國民政府軍在河西山和洞山都有設防,,8月3日,日軍用80%的兵力經(jīng)河西山入黃梅,,用20%的兵力從洞山入黃梅馮茂山(即五祖山)下的驛道,,欲與從河西山入境黃梅縣城的日軍會集。 8月3日,,洞山一戰(zhàn),,結(jié)果只打了近二十分鐘,日軍就順利過洞山,,進入古驛道的黃梅段,。經(jīng)河西山入黃梅的日軍在佛座嶺遭遇到宿松縣國民政府軍的伏擊,打死了許多的日軍,,并浮獲了日軍30多人,,和營妓1人。經(jīng)過兩個多鐘頭的激烈戰(zhàn)斗,,雙方都傷亡慘重,,最終日軍以武士道的精神,又搶回了被國民政府軍浮獲的30多名日軍和1名營妓,,快速突出了防線,,進入了黃梅縣境。如今隨著105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經(jīng)河西山佛坐嶺而過的修建開通,,昔日的佛坐嶺抗日戰(zhàn)爭遺址已蕩然無存,。 (注:此資料1984年由縣交通局總工程師吳建倉,、縣政協(xié)秘書吳云飛、縣計委主任董本華三人合議提供整理,。)
五,、河西山佛坐嶺美空軍少校墓的由來 在宿松河西山佛坐嶺五祖殿遺址旁,于1944年6月(陰歷5月)間埋葬了一位美國空軍少校駕駛員,。青石墓碑上刻有清末民初宿松程營人,,知名塾師、文士魏希征的墓碑聯(lián),。聯(lián)曰: 1944年中美抗日已結(jié)同盟,,時日偽在華中的湖北省等地的勢力較華東地區(qū)的安徽省等地方要強。日偽對占領區(qū)采取了高壓的殖民統(tǒng)治,,奴役中國人,,自中美結(jié)成抗日同盟后,1944年6月間,,時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會同美國防部派美空軍少校飛行員駕機來華,,再度幹旋中美聯(lián)合抗日,擬派飛虎隊來華協(xié)同作戰(zhàn),,共同打擊日軍之事宜,。不料飛機飛至宿黃邊境的黃梅縣一側(cè)時,意外在黃梅縣日占區(qū)失事殞命,。尸被宿松縣國民政府軍從黃梅縣日占區(qū)奪回,,即埋在河西山佛坐嶺五祖殿遺址旁。墓中遺骸于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1946年清明之際遷回美國,。 (資料來源:1992年由原縣交通局總工程師吳建倉,,縣政協(xié)秘書吳云飛,縣計委主任董本華三位老人口述提供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