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在洲頭鄉(xiāng)下夾村永北組一片廣闊的地間,,三個鋼架塑料大棚掩映在金黃的油菜地和翠綠的麥田之中,。一名男子正在棚外加固塑料膜,,左臂空蕩蕩的衣袖在風中微微擺動,。
QQ截圖20170321141532.jpg (149.05 KB, 下載次數(shù): 6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3-21 14:14 上傳
畫面中的男子名叫潘秋龍,,是這幾個養(yǎng)菇大棚的主人,。在中間的一個大棚內(nèi),一排排菌棒有序擺放,,不少菌棒兩端新長出的鳳尾菇,,撐起淡灰色的菇傘,一派豐收的景象,�,!耙粋棚占用6分地。這些菌棒都是我將經(jīng)發(fā)酵的棉籽殼和玉米芯,,加入菌種后做成的,。棚內(nèi)現(xiàn)有9000個菌棒,左側棚里也有9000個,,連同自家地下室里的和最近做的,,大概有3萬多個菌棒。”潘秋龍說,,“從去年9月開始,,這已是出的第四茬菇了。一個棚內(nèi)一茬可產(chǎn)出3000斤鮮菇,。市場上1斤可以賣到3元左右,。菌棒最后還可以放在地面上,吸收土壤營養(yǎng)再長一茬菇呢,!”
隨著氣溫的回升,,這幾個棚就暫時不適宜養(yǎng)菇了�,?紤]到閑置著也可惜,,前20天左右,潘秋龍還在右側棚內(nèi)培育了豇豆,、四季豆,、玉米和麒麟瓜的秧苗�,!坝衩诇蕚涮追N在幸福菇地壟的兩側,,麒麟瓜約莫可以種2畝地,使用過后的菌棒還可以放進瓜地里做肥料,�,!迸饲稞堈f。
QQ截圖20170321141541.jpg (112.76 KB, 下載次數(shù): 7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3-21 14:14 上傳
在大棚左側一大片用稻草覆蓋的地里,,幸福菇正在悄然生長。潘秋龍小心翼翼地掀起一片稻草,,秸稈叢中乳白色的細小菌絲清晰可見,,不少菌絲在開始結球�,!澳憧�,,菌絲結球就會長菇了。養(yǎng)菇可是個技術活,,每道程序都來不得馬虎,。將經(jīng)發(fā)酵的稻草、稻殼,、黃豆萁等,,鋪在地壟上灑水后,再在上面點菌種,,蓋上3公分厚的土,,最后覆蓋稻草。管護得當,4個月后就出菇,�,!迸饲稞堈f,“這片地有6畝,。幸福菇一年只能出產(chǎn)一季,,每畝產(chǎn)量有3000斤。幸福菇口感較之于鳳尾菇更好,,由于大家對這種菇缺乏了解,,目前還不能在縣城大量銷售。去年主要在附近的壩頭和運往安慶銷售,,每斤能賣到10元左右,。”
參觀完畢,,潘秋龍與記者聊起他的經(jīng)歷,。1973年出生的潘秋龍,先后從事過廚師和電器維修,。雖然2007年他家建了新房,,欠下了10萬元的債務,但日子過得也很安穩(wěn),。2010年不幸降臨,,在秸稈加工過程中,他的左臂不小心被卷入80公分寬的電動機皮帶,,因救治無效,,導致整條手臂壞死。
失去左臂后,,不能再從事電器維修了,。為了生計,他前往浙江瑞安開了近3年糧油店,。從事糧油生意經(jīng)常要送貨,,需要他手提背扛,十分耗費體力,�,?紤]到這不是長遠之計,于是他回鄉(xiāng)另謀出路,。因家中還有2孩子讀書,,全家生活靠妻子種4畝多地來維持,2014年他列為在冊貧困戶,。
“考慮到上世紀90年代,,叔叔養(yǎng)過黑木耳,,人力不多、成本不高,,讓我也想種食用菌試試,。2015年10月,我前往合肥一公司參加了一個月的食用菌培育技術培訓,�,!迸饲稞堈f,培訓結束后,,2015年底,,他開始嘗試種1分地的幸福菇和在地下室內(nèi)培育4000個鳳尾菇菌棒。次年端午前后出菇,,他賺了近8000元,,讓他從中初嘗甜頭。2016年下半年,,他開始新建3個鋼架塑料大棚,,并將幸福菇規(guī)模擴大到6畝地。同時又新建料場和加工間,,添置了鍋爐,、蒸池和灌袋機、拌料機等設備,。此外,,他還潛心鉆研養(yǎng)菇技術,研發(fā)出白楊樹枝條菌種,,大大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而且將出菇時間提前了一個星期。
“平日收購秸稈,、做菌棒,、接種等都要請附近的幾個貧困戶過來幫忙�,!碑攩柤梆B(yǎng)菇的人工時,潘秋龍說,,“像貧困戶周瓊玉,,丈夫因遭電擊不幸身亡,一個人拉扯著倆孩子,,的確不容易,。一有事做,我就請她過來幫忙,。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應該互相幫著點,!”
一個人的發(fā)展能力畢竟有限。2016年,,他牽頭成立宿松縣新龍食用菌種植專業(yè)合作社,,任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他引導周邊農(nóng)戶以“資金入股”,,吸納7名社員加入了合作社,。“我個人投入了15萬元,,其他社員共投入15萬元,。7名社員中有3名是貧困戶。像其中一個貧困戶是用3萬元的小額金融扶貧貸款入股的,,一茬菇出售完后,,他分紅7000多元。除了分紅,,社員都可以來做工獲得報酬,。”
“養(yǎng)菇技術逐漸成熟,,我也想為大家多做點事,。我低價出售加工好的菌棒給同組的貧困戶余井國,他只需回家灑水管護,,就能直接摘菇賣錢了,。柳坪鄉(xiāng)一曹姓年輕人,想回鄉(xiāng)發(fā)展,,得知我種蘑菇,,也專程過來學習技術�,!迸饲稞堈f,,
“有效益了,我干得就起勁,。出菇期,,我每天都是4點鐘就起床,安排采菇,、剪根,、裝框、灑水保鮮等事宜,,再及時運送到各菜市場,。”談及下一步發(fā)展,,他說,,鳳尾菇目前供不應求,,他準備再新建3個大棚,把菌棒發(fā)展到10萬棒,。如果銷路和效益好的話,,準備也將幸福菇發(fā)展到12畝的規(guī)模。(汪俊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