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良祖父萬一公
石普水
已故先賢石冠群對宿松石氏頗有研究,,他對萬一公石興宗總結(jié)是8個字:“宋末名宦”“民族英雄”。我試圖順著老人家的思路來探討我們的宿松石氏一世祖萬一公,。
1,、《太湖縣志》把萬一公歸于“宋末名宦”
石冠群之所以稱萬一公為 “宋末名宦” ,源于道光《宿松縣志》的一段文字,。
“石興宗,字克承,,有文武才器,。淳佑間,仗策渡淮,,奉張睢陽像至棠梨畈,,捨宅建宮祀之。時宋將入元,,端宗景炎二年四月,,淮人張德興為安撫使,與劉源等起兵興復,,立寨太湖司空山,,聞宗英勇且賢,表為都統(tǒng)轄,,復黃州,、壽昌軍用,。景炎正朔九月,元遣昂吉兒等襲司空山,,破之,,殺德興,興宗適歸宿松,�,!保ā陡尽贰短久轮尽贰吨熘尽罚ㄒ�2011年新版《宿松縣志•人物志•忠節(jié)》367頁)
該縣志注明這段文字來自《安慶府志》、《太湖志•名宦志》,、《朱志》,,從而確定它的權(quán)威性。
為什么稱石興宗為“宋末名宦” ,?因為太湖縣志把它歸屬于《名宦志》一節(jié),。司空山現(xiàn)在屬于岳西縣,當時屬于太湖縣,。
萬一公是什么的名宦,?“都統(tǒng)轄”又是什么樣的官銜?我在網(wǎng)上費了不少力氣查找,,宋軍職只有“都統(tǒng)制”,。南宋軍職分為“都統(tǒng)制(副都統(tǒng)制)、統(tǒng)制(同統(tǒng)制,、副統(tǒng)制,、同副統(tǒng)制)、統(tǒng)領(lǐng),、正將,、副將、準將,、部將,、隊將、押隊,、擁隊”等,。也有人說的“都統(tǒng)制”相當于 “少將軍長”軍銜,所以稱“名宦”也不為過,。其實,,萬一公在司空山時南宋已經(jīng)名存實亡,所以這個“都統(tǒng)轄”“都統(tǒng)制”,,也只是一個榮譽象征,,既沒有職務(wù)工資,也不能封妻蔭子,。但是,,石冠群稱萬一公為 “宋末名宦”還是事出有因,。
2、《石氏族譜》上的萬一公
請允許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宿松石氏一世祖,。
《石氏族譜》這樣介紹我們的宿松一世祖:“萬一公,,小伯九長子,諱興宗,,字克承,。南宋理宗淳佑庚戌(1250)春渡淮之太湖,卜居棠梨畈,。時安撫張公聞公勇且賢,,辟為都總(統(tǒng))轄。事跡載《郡志》及《邑志忠節(jié)傳》,,祀邑忠義孝悌祠,,祔祀邑振英祠,春秋與祭,。生于宋寧宗嘉定癸未(1223)五月十一日子時,,卒于元成宗大德壬寅(1302),葬九重塍,,地形飛天蜈蚣,,申山寅向。妣朱氏,,生卒缺,,葬同夫穴。子一:真一,。女一,,適歐陽將士�,!�
《萬一公傳》:“石興宗,,字克承,有文武材器,。淳佑間,仗策渡淮,,奉張睢陽像至棠梨畈,,捨宅建宮祀之。時宋將人元端宗,,景炎二年四月,,淮人張德英為安撫使,與劉源等起兵興復,,立寨太湖司空山,,聞宗英勇且賢,,表為都統(tǒng)轄�,!保ㄒ姷拦獍四辍端匏煽h志》),。“后因與張公議論不合,,遂解兵權(quán)隱居宿松,,建棠梨宮振英祠。卒年八十,,睢陽降神擇地,,葬于九沖堘。后疾禱者輒瘳,,人莫神明之,。”(傳載府志,,邑志忠節(jié),。太湖志名宦。)
以上是萬一公權(quán)威的文字資料介紹,。
3,、萬一公老家江西樂平
我們這一支石姓遷宿松前老家在江西,前后經(jīng)歷了九代,。
我們的49世祖中吉公任“繞州左使”時,,娶了一位樂平當?shù)匦斩钠牌牛季訕菲�,,留居石村,,族譜把中吉公稱之為“繞州始祖”。族譜對于中吉公的介紹只有:“中吉,,熙載長子,,宋真宗朝任饒州左史。妣江西樂平縣董氏,,留居石村,,今為饒之始祖。子龍五,�,!�
到了52世,昉四公有六個兒子,,分別叫仁,、義、禮、智,、信,、德。這六位,,緘仁居石村,緘義居后田,緘智居新田,緘信居浮梁,緘德居分州,。
53世瑊義公,宋高宗時為“彭澤令,升廣州通判”,一個副廳級干部。
54世逢時公,字昌國,生于徽宋大觀丁亥(1107年)正月十五日子時,贅靜理穆氏仕至大理評事穆公,承其業(yè)也,因改地曰菱田,族譜稱之為“菱田始祖”,。他四個兒子,千一,千二,,千三,千四。第55世千四公,子曾四,。第56世曾四公,子小伯九,。
第57世小伯九公三個兒子, 萬一、萬二,、萬三,。兄弟仨同堂兄云一、云二,、云三一起來太湖,,族譜稱之為“渡淮石氏六兄弟” 。萬一公后來到宿松,成為遷松始祖,。他的兩個弟弟分別往黃梅和桐城,。云一:渡淮往太湖四回寺,贅唐氏,。云二,、云三往潛山。
小伯九公,,我們一世祖的父親,,族譜中沒有他的名諱,也沒有生卒年月,,這是一種遺憾,。但卻又難能可貴。這是一種胸襟,,一樣坦誠,!不知就是不知,大可不必“編個名字當祖宗”,,糊弄眾人,,欺騙子孫。
2009年8月,,我在南京明孝陵主殿喜出望外地抄下了朱元璋皇帝世系:“高祖父,諱百六,追封德祖元皇帝,;曾祖父,,諱四九,追封懿祖恒皇帝,;祖父,,諱初一,追封熙祖�,;实�,,父親,諱世珍,,追封仁祖淳皇帝,。”
“百六”,、“四九”,、“初一”是真正的名字嗎?有可能不是,。封建社會皇帝尚且無法考證自己祖宗的名諱與生卒年月,,能要求每個姓氏都追根溯源所有祖先嗎?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歷史上最早的家譜出現(xiàn)在宋朝,,而且寥寥無幾。絕大部分家譜都出現(xiàn)在明,、清兩朝,。所有“唐之前,世系無稽”是一句大實話�,,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每個姓氏的祖先怎么那么清楚明白,?可以說,絕大部分世系都是首修的主編們煞費苦心閉門造車編造的,。他們自欺欺人,,他們的后人以訛傳訛,津津樂道,。
我們《石氏族譜》出現(xiàn)比較早,。明洪武丙寅(1386年)三世祖石良公始修宗譜。這是宿松最早的族譜之一,。而且早在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公遣正言,、啟明等回菱田掃墓,搜其舊牒,,考厥先圖以修宗譜,,翌年紅巾起義,地方不靖,軍來兵往,,不堪剽掠,,松顏公為保衛(wèi)家鄉(xiāng),招集義勇,,屯田養(yǎng)兵,,從而南征北戰(zhàn),戍守要塞,,修篡族譜延至洪武十九年告老還鄉(xiāng),,參菱田之系以朔源。是年首屆族譜成牒,�,!睉撜f,我們的祖宗盡力了,,問心無愧,。
“饒州”又稱“贛東北”,唐改鄱陽郡為饒州,,今稱上饒,。我族49世至小伯九公九代居江西,歷250余年,。53世瑊義公,宋高宗為彭澤令,升廣州通判,他的兒子逢時“贅靜理穆氏仕至大理評事穆公”,。清人徐炳有篇《菱田記》說,逢時公生時“一夕其池之菱,,忽化白為紫,,時人皆以為山川氣化所鐘,其后穆氏衰,,石氏盛,�,!薄笆现d實有得于山川靈秀之運也,。”菱田在今樂平市后港鎮(zhèn)菱田村,。我們石氏后人曾到此處,,但是陰差陽錯,,我們這一支先后遷徙出去,本地石姓竟是“白水”一支,。
太湖同宗云一公21世后人石必楷老師約我一道去菱田看看,,不知何時能遂心愿。
4,、萬一公為什么“渡淮”
為什么說萬一公是民族英雄,?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楚萬一公為什么“渡淮”,。
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的宿松人原住民只有十分之一,、二,,—— “土著才十一二耳” 這話是宿松進士朱書說的。遷自江西的占了十分之五,,一半。
我們宿松石氏來自江西,,不是移民,。宿松的洪武移民大部分都是1369年前后, 萬一公是宋理宗淳佑庚戌(1250)春“渡淮”,,前后時間相差100多年,。
萬一公為什么“渡淮”?
既然有一個副廳級干部家庭背景,,既然有菱田這一塊風水寶地安居樂業(yè),,萬一公為什么“渡淮”至太湖呢?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兩岸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而長期以來南部廣袤水土肥沃地區(qū)則是一片荒涼。隨著人口增長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特別是戰(zhàn)爭,,中國歷史上發(fā)生過三次大移民。第一次大移民 “永嘉南遷”發(fā)生在(307—453年),,移民總數(shù)有700萬,。第二次“安史之亂”后中原漢族的南遷,歷時一個半世紀,,直到北宋初年,,完成了中國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南移。第三次“靖康之亂”后的南遷,,共七個階段,,移民大約500萬。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是第六階段移民,,江西路,、兩浙路、福建路遷入淮南東,、西路,,故稱“渡淮”。
我們一世祖在1250春,,渡淮之太湖,。跟一個人有關(guān)系,,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張巡。
說來難以置信,。我們一世祖“渡淮”帶著一個大箱子,,里邊藏著一尊神像,這尊神像就是張巡,。
而且這位張巡后來在我們石氏家族一直享有崇高威望,,先祖遺訓:“祭祖必祭張公巡!”——儼然一字并肩王的待遇,�,!拔嶙媾c張中丞‘俎豆同馨,蒸嘗共祀’” ,。
民間有兩個版本的《棠梨宮傳說》,。
傳說在宋淳祐年間太湖縣石、黃兩姓人在太湖縣發(fā)生一樁訴訟案,。石姓人到附近東平祠廟祈禱神佛保佑,,終于化解了這場官司。感念神佛法力無邊,,石姓人把神像偷偷藏在箱子里,。祠廟主持發(fā)覺神像沒了,便追上來,,打開箱子一看,,里面竟是一把扇子,扇子上面一幅畫,,正是神像——所謂“啟篋變?yōu)楣sha”,。石姓人走到縣城西十里的一棵棠梨樹下,雷雨大作,,進去避雨,。睡夢中神告公曰:“此可以居我矣�,!薄铱梢栽诖俗∠铝�,。石姓人于是在此建立祠廟,但卻不知是什么神,。終于,,有一天神降筆歌唱道:“我乃唐之張巡與許遠兮,同時在東岳兮,,押都統(tǒng)使兮,,陰司始知為睢陽也�,!� 故事里的“石姓人”即我們的一世祖石興宗,。這就是太湖棠梨畈的“棠梨宮”的來歷,。
還有一則傳說。宋末,,石氏六兄弟自江西樂平遷來太湖岔路四面畈,,老二叫石興宗,本為鄉(xiāng)間貨郎,,在江西一帶走村串巷,。一天晚上,借宿于老翁家,,睡在堂屋內(nèi),。半夜,忽夢一長須老者,,求他帶將其帶到江北來。早晨醒來,,石興宗細想夢境,,頗覺奇怪,抬頭一看,,發(fā)現(xiàn)堂屋神龕中供奉一尊神像,,神位上有唐將張巡字樣,他認為托夢者必是張巡,。于是他將神像藏于貨擔中,,不辭而別�,;氐郊抑�,,約六兄弟一齊到太湖來。一日行至于宿松交界處,,汗流浹背,,便放下貨擔,在一棵高大的棠梨樹下休息,。心想,,我都這么熱,神人不也熱嗎,?因而請出神像,,安放在棠梨樹的椏杈上,好讓神仙也乘乘涼,!當他起身準備趕路時,,哪知神像如同嵌在樹中一般,怎么拿不出來,。他想,,難道是神人想在這里建廟受人祭祀嗎,?于是一番禱告,許諾為張巡修廟永享祭祀,,才將神像拿了下來,。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修建了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廟宇,,名曰“棠梨宮,,”供奉張巡。
張巡何許人也,?一世祖為何對他敬若神明,?
張巡是唐朝著名將領(lǐng)。鄧州南陽(今屬河南)人,,《舊唐書》說張巡是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生于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卒于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開元中進士,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調(diào)授清河縣令,。安史之亂,張巡同許遠堅守睢陽城,,與占優(yōu)勢的叛軍前后進行了400余戰(zhàn),,殺死敵將300人,士兵12萬人,。當時戰(zhàn)斗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zhàn)時“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
睢陽血戰(zhàn)是安史之亂時期最慘烈的戰(zhàn)役,。在最后形勢危急的時候,城內(nèi)糧食吃光了,,大批士卒餓死了,,張巡殺愛妾,許遠也殺其家奴給士卒充饑,,以誓抵抗到底,。堅守到最后一刻,,視死如歸,以身殉國,。
張巡死后,,唐肅宗下詔,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遠荊州大都督,,封其為鄧國公,史稱張中丞,;贈張巡妻為申國夫人,,賜帛百;又拜張巡兒子張亞夫為金吾大將軍,;又免除雍丘,、睢陽徭役、兵役兩年,。大中年間,,更將張巡的畫像置于凌煙閣上。此后,,歷代仍有對張巡加封�,! �
張巡身高七尺,,須髯長得如同神像一般,每當發(fā)怒會須髯盡張,。他記憶力超群,,閱讀書籍不超過三遍,便牢牢記住,,終身不忘,;與人見一面,問過姓名,,就能牢牢記住對方的名字,。
張巡文才出眾,聰悟過人,,寫文章從不打稿,,年紀輕輕就進士及第,與他兄長張曉當時都是以“文行知名”,。
張巡為人仗義,、重氣節(jié),如得知朋友生活困窘,,他必會傾資周濟,。
正因為如此,,所以萬一公對他敬若神明,把他當成精神楷模,,尊為護身符,。敬佩他正直、剛毅,,保家衛(wèi)國,,視死如歸的精神,
5,、萬一公生平事跡
萬一公一生生活在三個不同的地方,。
青少年生活在江西�,!度f一公本傳》說萬一公 “天資英毅,,宏博多通�,!睆男√熨Y聰慧,,處事有決斷,博覽群書,,博古通今,。他高祖是縣令升廣州通判,應該算有權(quán)有勢的官宦人家,。他在菱田讀書習武,,本可讀書考科舉而光宗耀祖。但是蒙古兵入侵中原擾亂了他的平靜生活,。
中年生活在太湖,。1236年蒙古入舒州、淮南,。1250年,,萬一公28歲,與六兄弟渡淮至太湖,,“買山居焉”,。先經(jīng)商,后習武從軍,。張德興為淮南西路安撫使,,“聞宗英勇且賢,推為都總(統(tǒng))轄” ,。
張德興,,建康(今南京市)人,一說淮人�,!短h志》記載了張德興的抗元事跡,。史載張德興原為淮南西路安撫史,淮西制置使范文虎以安慶降元,,在國家的危難關(guān)頭,,張德興毅然以非凡的行動為國效力,在司空山舉起反元旗幟,,經(jīng)營司空山,,人們稱之為“張安撫寨”。寨內(nèi)至今還有朝天宮,,和張德興賦《朝天宮成紀懷》石刻,。“崒律千尋玉壘開,,龍盤虎踞擁金臺,。云中雙闕天顏近,塞山孤臣鐵騎回,。砂壁朝疑烽火動,,松風夜雜鼓笳哀。愿將只手扶紅日,,掃盡狼煙御輦回,。”當?shù)剞r(nóng)民傅高揭竿而起積極響應,,“安撫張公聞公勇且賢,,辟為都統(tǒng)轄�,!彼罢喪狂R,號令嚴明,,捍御數(shù)郡,,群盜不敢入,民賴以安,�,!北>嘲裁瘢袼姆�,。始祖是位英雄,,他個性很強,“與德興議論不合,,遂解兵去,,隱居宿松山。閱24年以令終�,!睆能姳>嘲裁袷鞘甲嬉簧x煌一頁,。他28歲到太湖,經(jīng)商打仗風風雨雨28年,。
晚年在宿松閉門讀書,。 萬一公晚年居住何處?家譜說“隱居宿松山,�,!蹦淖剑繘]說,。五世祖友古公1457年重修譜序中說得清清楚楚:“萬一公,,宋末渡淮至太湖棠梨畈,悅其山水之勝,,拓址筑室,,生曾祖南山居士�,!筮w居宿松荊橋,,生祖考松顏府君兄弟九人�,!�
因為當年司空山寨內(nèi)有朝天宮,,薪火相傳,后來萬一公在太湖縣也建了一座“朝天庵”——也稱棠梨宮,,里面供奉著張巡,。一世祖對張巡恭而且敬,晚年他蜈蚣山還建了一座 “朝天庵”,。據(jù)說,,一世祖晚年在山上“閉門讀書”,邊有萬一公議事堂,,東西北三門朝水,,北門朝天,“朝天庵”,,“鑲口”還有城墻基石,。
6、萬一公葬蜈蚣山
萬一公葬九沖塍蜈蚣山,。民間傳說石興宗死后,,子孫擇地準備安葬時,突然風雨交加,,雷聲大作,,靈柩不翼如飛,。頃刻雨息雷止,今宿松縣城六十里九沖塍(九重城)山頂上,,一座新墳隆然高起,。這就是老人們津津樂道的“天葬飛天蜈蚣地”。說是張巡為報他建宮之德,,特降神為其選擇墓地,。
《宿松名勝•石興宗墓》這樣介紹:“宋都統(tǒng)轄石興宗墓,在縣北60里九沖塍(九重城),。宗曾舍宅建棠梨宮,,祀唐張巡神像。相傳宗卒,,巡降神為宗擇墓地于此,。葬時風雷交加,棺殯突然失蹤,,頃刻風雷即定,,山上新冢隆然高起。葬后,,宗亦多神驗,,鄉(xiāng)人常焚禱于墓前,不敢侵害墓地一草一木,�,!�
石興宗墓如今是宿松一處名勝古跡。墓地旁刻著《宿松縣志•人物志,。忠節(jié)》一段文字:“都統(tǒng)轄石興宗,,墓在九沖堘,宗夷捨宅建棠梨宮,,祀唐張公巡,。相傳宗卒,巡降神為宗擇墓地于此,。既葬宗亦為神,,鄉(xiāng)人疾禱輒瘳�,!边@段文字給人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蜈蚣山是一塊風水寶地,。始祖單槍匹馬一人到宿松,,不到800年,石氏子孫人丁昌盛,,成為宿松第三大姓,。明代將軍、正千戶等軍職17人,明清九品以上官員98人,,進士10人,,舉人31人,各類名人755人,。 “祖孫三進士”,,成為宿松學子的學習楷模。
我祖慈悲,。石姓始祖不僅蔭庇4萬石姓蕓蕓眾生,,甚至保佑一方百姓,每年清明祖墓后邊兩面旌旗很顯眼,,上書“有求必應”,,一面落款竟是——“弟子××書”。
蜈蚣山,,景色秀美,,環(huán)境清幽。上山路陡峭,,樹林茂密,,濃蔭蔽地。上得山來,,群山環(huán)抱,,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好容易到達蜈蚣山頂,,遠處群山起伏,峰巒疊嶂,。風景絢麗,,雄奇秀美,怪石嶙峋,,百態(tài)千姿,。有石如蛙,有山如回頭獅子,,有石如虎蹲,,又有若猴子觀天,皆自然景觀,。天空中藍天白云紅日,,鳥鳴鶯歌,空氣清新,,站立山間只覺心曠神怡,。這是現(xiàn)代人城里人夢寐以求的適宜人類居住的最佳處所,。
蜈蚣山,好清幽的景致,。天空中藍天白云紅日,,遠處群山起伏,峰巒疊嶂,。四周樹木繁茂,,郁郁蔥蔥。祖墓葬在一個山坳中,,坐西北向東南,,前面亦是綿延不斷的山�,!端匏擅麆佟愤@樣描寫:“九山環(huán)列,,壘石為城,曾經(jīng)避寇,,故以城名,。……‘飛天蜈蚣’形態(tài)逼真,,宛如九節(jié)蜈蚣,,游移于云霧煙波之中,時而騰空,,時而俯降,。萬一公墳墓似顆璀璨明殊,安置在窩坪蜈蚣口中,,似舔欲吞,。”
十三世祖文錦公一篇錦繡文章《修始祖萬一公墓記》這樣寫:“過風香郵亭,,道經(jīng)東門山吳宅,,越畈田始至山。山勢峭立,,路欹斜傾側(cè)盤曲,,足難正履,累踵而步之,,才至半,,氣喘噓不寧,因息憩久之,�,!聊顾抵]竟,,復陟來龍絕頂,。則見此山西自王嶺數(shù)十里逶迤而南,起伏頓跌,,變態(tài)萬狀,。復自南超騰轉(zhuǎn)東,陡瀉而下,,落為窩坪,,約半畝,坦平如砥,,八風不驚,。后則峭壁數(shù)十仞,前臨懸崖百尺,,雞鳴,、犬吠兩峰環(huán)列左右。隔澗盔山端拱聳峙,,若朝拜狀,。四周眾山叢集,如千軍環(huán)繞,;旗鼓重疊,,如萬馬奔趨,戈戟森列,。稍遠則馬路河,,過其前白砂相映,宛如玉帶橫抱,,再遠則是香山潛岳諸峰,,秀插天際,可謂天開勝境,�,!�
萬一公墓葬九沖塍蜈蚣山是一塊風水寶地。葬于何年,?
族譜上說,,遷松始祖考宋都統(tǒng)轄萬一公與妣朱氏夫人合墓。此墓座落在九重塍,,地形飛天蜈蚣,,山向向東北。葬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冬日,。墓對面山上古有堡,,曰天城堡,為明末建,,后廢,。今建朝天庵及六順亭,。
九節(jié)蜈蚣,真是量身定做,,一世祖恰好九個嫡孫,,而且據(jù)說第六節(jié)石頭尤其突出,我們?nèi)雷嫒拾斯疤飯@宰相”石良公在男丁排行正好第六,,故這一支興旺發(fā)達,。
九沖塍,即今宿松縣趾鳳鄉(xiāng)九重城村,,蜈蚣山下叫大石門,。一塊風水寶地,埋藏著多少神奇故事,。
青少年在江西菱田讀書,,中年在太湖經(jīng)商從軍抗元,晚年在宿松荊橋閉門讀書,。萬一公石興宗,,一個神奇人物,一個神秘人物,。
從太湖棠梨畈的“棠梨宮”,,到司空山的“朝天宮”,一直到晚年蜈蚣山還建 “朝天庵”,,萬一公一生極其崇拜張巡,,終生以反元復宋為使命,從這個角度看,,他的確是一個民族英雄,。
(2016.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