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善 也 需 要 彌 補 ■王宇平 有一則關(guān)于子貢的故事,讀來令人玩味。說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貢有錢,、任性,在外邊經(jīng)常做善事且分文不取,,結(jié)果孔子責怪他:“你無端抬高了道德的門檻,,把貧窮的善人阻攔在行善的門外……”。不久,,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農(nóng)夫,農(nóng)夫為了答謝把一頭牛送給了他,,子路牽牛而歸,,孔子表揚了他,說子路懂事,,做了好事獲得了報償,,此后人人將會效仿他做好事。長此以往,,這個國家的社會風氣就會好起來了,。 看來,作為“圣人”,,我們的孔老夫子奉行的是“善行需要彌補”,,乍一看,這與我們現(xiàn)今提倡的做好事“不留名”或曰“拾金不昧”是格格不入的,;細一想,,這事兒還有點“靠譜”。據(jù)了解,,在我國臺灣地區(qū),,有民法規(guī)定,,撿拾到物品之后,6個月內(nèi)有人認領(lǐng)的,,應將物品歸還,,但拾得者可向失主索取物品價值十分之一的報酬;同時還規(guī)定,,如果丟失物品的是貧困戶,,這十分之一的報酬,還應減免,。這條法律的意義就在于考慮到人性,。“占有”是人性中無法抑制的本能,,但如果撿拾者能夠拿到相應的報酬,,而且還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這就彌補了撿拾者巨大的心理落差,。 當然,,這似乎與我們時下倡導的做善事不留名不要利的道德精神相悖,但也因此衍生了許多“好心沒好報”的故事,。譬如一個老太太不慎摔倒在地,,有人去攙扶了,送往醫(yī)院,,反而被其家屬訛上,,這樣,讓做好事的“英雄流血又流淚”……,。類似的現(xiàn)象的確累見不鮮,,為何不能絕跡?讓做好事者寒了心,,恐怕這個社會會變得很可怕的,。所以我們祈盼政府出臺系列關(guān)于褒獎行善者的政策或制度,讓行善者暖心,,讓善行暢行。當一名出租車司機無償將遭遇車禍的傷者送往醫(yī)院救治反遭訛詐后,,引起了許多網(wǎng)民的思考:生活中看見別人遭遇困境,,是袖手旁觀、繞道而行,?還是義無反顧,、毫不猶豫上前相助?對于許多人擔心做好事怕惹上麻煩這種現(xiàn)象該如何解決?有些人大代表提出為見義勇為者權(quán)益保障立法,,明確待遇保障,、撫恤獎勵,、依法打擊誣陷好人的行為等,并要設(shè)立見義勇為救助基金,。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十分有必要,,且盼望盡快施行。 再回到行善方面,,每當面臨不得不行善的情況時,,有一部分人在其內(nèi)心道德感的驅(qū)使下會自覺地行善。如果不行善,,那么他們就會感到內(nèi)疚,,甚至感到痛苦,。一旦行了善,,一種充實、坦然,、快樂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這種充實,、坦然、快樂的感覺實際上就是對他們善行的一種報酬,。因此,,古往今來,以助人為快樂的也不乏其人,�,?墒牵瑹o論是內(nèi)心的感覺還是社會評價歸根到底都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而以精神層面的東西作為行善的報酬往往很難普及,。尤其是在一個物質(zhì)利益被進一步重視的時代里,內(nèi)心那種充實,、坦然和快樂的感覺逐漸敵不過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實際,而輿論空氣里對道德的頌揚也越來越成為某種稀有物質(zhì),,以精神層面的東西作為行善的報酬顯然是杯水車薪了,,所以,用物質(zhì)獎勵更多的人行善其實并不難理解,。失主因為自己的過失導致物品丟失,,如果僅用一聲“謝謝”了事,沒有實質(zhì)性的回報行為,,拾得人只有義務(wù)沒有權(quán)利,,那么則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拾金不昧缺乏積極性,會演變?yōu)椤笆敖鸲痢薄?/font> 好在十年前《物權(quán)法》草案就明文規(guī)定:遺失人領(lǐng)取遺失物應當支付保管費等必要費用,,遇到拒付費則拾得人可留置,。于是多年前,,有個城市巴士公司就出臺一個規(guī)定:從近日起,在部分公交線路上推行“有獎讓座”活動,,在公交車讓座的乘客,,既能獲得一張粉紅色的“愛心卡”,還能得到一元錢的預售票,。實際上,,行善從來都是有報酬的。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zhì)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讓座有獎和拾金有酬只不過是對行善有酬的一種現(xiàn)代實踐而已,。 古人曰:一善染心,,萬劫不朽。一個西方的行善故事感動了我: 一個十分寒冷的日子,,一家豪華的鞋店門前,,一個光腳的男孩正隔著櫥窗呆呆地往里看著,身子因寒冷而顫抖,。 一位路過的女士看見了,,走近來問他:“孩子,你這么認真在看什么,?” 男孩回答說:“我曾經(jīng)請求上帝賜給我一雙鞋,,我想知道這里有沒有�,!�
女士牽起他的手走進店里,,她讓服務(wù)員打來一盆熱水,親自給孩子洗了腳,,給他穿上襪子,,她又買了一雙鞋給他穿上,再將剩下的幾雙襪子都交給了男孩,�,!�
走出鞋店門口,女士撫摸著小男孩的頭:“孩子,,你現(xiàn)在覺得舒服點了嗎,?”男孩點頭答應了。當這位女士跟男孩告別,,正要離開的時候,小男孩在后面拉住了她的手,,眼里包含淚水,,用顫抖的聲音問:“太太,,你是上帝的妻子嗎?”
讀到這里,,我不禁感慨萬千,,世界上根本沒有上帝,但任何人都能當“上帝”,,只要你懂得行善,,你就能成為“上帝”。這件事會永遠溫暖著孩子的心,,那女士正因為她懂得行善,,所以她會被孩子當成上帝的妻子。當然,,我們也要學習男孩子的感恩之心,。對人,對事懷有感激,,就會熱愛生活,,就會好運常有,就會珍惜生命……就會感覺天地更加寬廣,! 這充分證明,,無論生活怎么變化,我們都不能忘記:時時處處,,都需要行善與感恩回報 萬劫不朽,! (2015-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