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尖(安慶風(fēng)景)——卒子走遍安慶 卒子走遍安慶,,介紹安慶老城和七縣一市的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和旅游風(fēng)景點,。卒子走遍安慶是一張介紹安慶旅游景點的名片,更多推薦旅游景點,,為讀者服務(wù)!
通過“卒子游記”,,帶領(lǐng)大家去慢慢欣賞一個去除浮躁的長篇紀(jì)實游記錄,,讓大家從每天一篇、一年三百篇游記的節(jié)奏里漸漸明白一個“堅持”的信念,,做一件事絕非一年或是幾年所能完成,,它需要一生去努力。 銅鑼尖 ——安慶風(fēng)景 第814篇 本文由:過河卒子圖片,、撰文 摩托車戶外行群 群號:322708947(熱愛安慶山水旅游的戶外朋友進) 歡迎收看卒子QQ空間,、卒子微信、卒子微博,、博客,、安慶E網(wǎng)、安慶牽手網(wǎng),、徽網(wǎng)安慶版,、岳西在線、安慶論壇等 本文只使用少量圖片,,如想欣賞更多文章和圖片,,請瀏覽卒子空間http://user.qzone.qq.com/82009314/2 卒子游記: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慶》網(wǎng)絡(luò)長篇旅行專輯,。銅鑼尖在安慶至少有二處以上,其中一處較為著名的是位于桐城西南青草鎮(zhèn)銅鑼村境內(nèi),,主峰銅鑼寨海拔640米,,西脈毗鄰潛山官莊鎮(zhèn)下滸山庫區(qū),是大別山東南麓重要屏障之一,;另一處在安慶楊橋鎮(zhèn)倉房村境內(nèi),,因此處為淮軍成立時屯兵崗哨,叫法不一,,至今仍有多種稱法,。卒子今天向大家介紹這里,。
與桐城銅鑼尖不同的是安慶楊橋銅鑼尖也是近代軍事重要區(qū)域,為“擊鼓而進,,鳴鑼收兵”軍事信號,,所以此地被百姓稱為銅鑼尖,據(jù)資料記載,,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因為兵員及將領(lǐng)主要來自安徽江淮一帶,,故稱“淮軍”。
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軍忠王李秀成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督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wù),湘軍駐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
其后,,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據(jù)卒子多年研究,這支淮軍成立之時,,正在石塘湖嘴營房,,史稱“山上銅鑼尖,湖邊營房歇”,,這邊銅鑼一響,,一支數(shù)千人的隊伍集結(jié)成隊,,這就是淮軍最初的樣子。
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月5日-5月29日,,十三營淮軍分七批耗官紳18萬兩租用麥李洋行輪船運兵抵上海后,又以外軍的支援和上海海關(guān)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軍和常勝軍相配合,,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軍經(jīng)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余人,。1865年至1868年間,,作為清軍主力,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lǐng)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與捻軍作戰(zhàn)。
捻軍被鎮(zhèn)壓后,,淮軍擔(dān)負(fù)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shù)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chǔ),,擔(dān)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jīng)濟大權(quán),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本周末,,卒子將繼續(xù)帶領(lǐng)喜愛出游的朋友,前往這個安慶重要的歷史文化景區(qū)游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加入《走遍安慶》群或跟帖方式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