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碗的故事(11)
石普水
念書不成,,那是文革的苦果,;學(xué)藝不成,,那是年齡太�,�,;放牛,、撿糞,,那不過是農(nóng)民的前奏,,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農(nóng)民。盡管我打欏柜非常敬業(yè),,但那還不是真正的農(nóng)民,,也不是農(nóng)村當時所謂的“手藝” 。
我一再聲明我是農(nóng)民——或者說農(nóng)民出身,,絕不是危言聳聽,,更別說浪得虛名,九九歸一,,說到底我真的是農(nóng)民,,準確的說,從公元1968——1970我做了整整三年農(nóng)民,。不管怎么說,,我是當之無愧正宗的農(nóng)民伯伯,,有雙手是老繭為證。
三年,,一千多天,,怎么敘述這一段人生記憶中最難忘的事情?
三年,,人生幾多三年,?尤其是青春年少、人生黃金時代的三年,,在田里地里,,風里雨里,烈日下,,寒風里,,多少刻骨銘心的記憶。想起來,,如今已經(jīng)波瀾不驚的年紀,,仍然心潮難以平靜。我的博客,,曾經(jīng)飽含深情寫下當年的生活,,記下當年的生活。
生產(chǎn)隊里天天夜里都開會,。我寫了《部落會議》
村子中間有5間茅草屋,,——這就是當時我們的隊屋。茅草屋,,又低又矮,,成年人伸手能拉到屋檐上的稻草。隊屋破舊,。大門是楓樹木板釘?shù)�,,做工粗糙,甚至沒有刨平,,留下明顯的斧頭口痕跡,。隊屋擁擠。左邊兩間倉庫破楓樹門老鎖著,,里面放著“儲備糧”,。右邊兩間是面坊,中間是牛拉的大石磨盤,,“欏櫃”在屋后左邊的角落里,。前邊一扇小木窗戶,土磚砌的面廂緊靠在小木窗邊,墻上一口大鐵釘掛著墨水瓶制成的煤油燈,,油煙一直熏到屋頂,。
堂屋是主會場。一根楓樹作馱梁與面坊緊連,,剛進屋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刺鼻的牛尿臊,。一盞沒有玻璃罩子的煤油燈,,打得老大老大的,,濃黑的油煙隨風搖曳著,飄向彎彎曲曲的松樹桷子上的茅草上,,屋頂布滿了蜘蛛絲網(wǎng),。
隊屋正中墻壁貼著一張毛澤東主席像,兩邊是“聽毛主席話”,、“跟共產(chǎn)黨走”的對聯(lián),。毛主席像下擺放著一張破舊的雙屜桌子,這是主席臺,�,;璋档臒艄庀驴繅Ρ谧�20多個人,一家一人參會,。牛尿臊的面房屋里也有人,,有人干脆在磨盤上或面廂案板上睡覺。男人們大都吸著自己生產(chǎn)的黃煙,,吸足后用那很不干凈的手擦擦旱煙桿嘴銜的地方,,禮貌地傳遞給身邊的人,依次不緊不慢,,不慌不忙地吸著,。——那時的農(nóng)民個個都吸黃煙,,勞動時坐下來吸煙當休息誰都不說個不字,,緩解疲勞,而且祖祖輩輩男人都吸黃煙,,據(jù)說還活血收潮,。
社員們勞動一天收工回家,熱過一碗剩飯,,匆匆洗完澡,,廣播筒里就會傳來開會通知——“喂!吃完飯到隊屋里開會呀,!快些哇,!”破桌子上桌邊坐著的兩個人:隊長、會計。喊廣播筒的就是“部落最高首領(lǐng)”,,當時叫“生產(chǎn)隊長”,,此刻坐在破舊的雙屜桌子上主持會議。生產(chǎn)隊長由大隊干部主持全隊社員選舉,,一般一個有名望的人提名,,大家當場議論,最后大隊干部拍板定案,。當時有一順口溜:“公社干部挎背包,,大隊干部手叉腰,生產(chǎn)隊長扛把鍬”是最形象的寫照,。隊長同社員一樣參加生產(chǎn)勞動,,沒有什么補助工資,只是“扛把鍬”,,勞動強度輕一點,。有的地方?jīng)]人愿當隊長。我們鄰村有一經(jīng)典笑話“毛伢兒不當選孬×”“孬×者”,,據(jù)說有點兒憨傻也,。
會議一般三個程序。第一項是評工,�,!安柯涑蓡T”每天出工,男人10分,,女人9分,,老人小孩由“部落議事會”(隊委會)按勞動能力評定5分或6分不等。一天中早晨2分,,中午,、下午分別4分。遲到由酋長裁定扣0.3分至0.5分不等,。到河荒勞動每天12分,。第二項是分工。第二天做些什么事,,哪些人做哪些事,,一一由酋長分派。第三項是“酋長”作指示,。當天哪些人,、哪些事沒做好,酋長毫不留情地給予批評,,年輕人挨批評多,。第二天做哪些事,應(yīng)該怎么做。
有事則長無事則短,。一般會議也要一個時辰,,年青人在第一項程序后早已習慣性地安然入睡,任憑“酋長”誨汝諄諄,。好在“酋長”性格好,,你睡你的,他講他的,,各行其是,。
這是第一類會議,每晚必做功課,,日復(fù)一日,,夜夜如此,。就象我們中學(xué)每晚坐班一樣習以為常,。而且家家到人,男的不在家女的或孩子去,,否則你白天活白干了,,也不知道第二天做什么事。
第二類會議是學(xué)習傳達上級會議精神,。學(xué)習宣傳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各項政治運動,五花八門,,層出不窮,。一段時間流行跳“忠字舞”,唱語錄歌,,對毛主席指示“早請示,,晚回報,中午對照”,。那比“普九”驗收還要嚴格,。沒背熟毛主席指示,不準回家吃飯,,扣工分,。上級會議精神一般也都是“酋長”傳達,在傳達中留下很多經(jīng)典笑話,。那時絕大部分人不識字眼,,小學(xué)畢業(yè)生可以當會計是知識分子。一位“酋長”把毛主席語錄“灰塵照例不會跑掉”的“例”讀“列”,,——后來我們整個部落的農(nóng)民伯伯們也都無一例外都讀“列”,,所謂“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把“捧(棒)場”則讀成“棒”場,。更有創(chuàng)造性的是他老人家解釋毛主席詩詞“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則用更直觀的“現(xiàn)身說法”解釋:“‘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什么意思,?‘我坐在這里不動,,等你們來攀(扳)’�,!�
我經(jīng)歷的第一位“酋長”——準確地說是三個自然村組成的大生產(chǎn)隊的隊長,,相當于“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是苦大仇深的老貧農(nóng),,不識字的“黨代表”,,人們當面都尊稱之為“尹代表”,背地里都稱他為“話哩”,。該公有一口頭禪“話哩”,,每句話末尾都少不了“話哩”,“我們的話哩,,大家的話哩,,現(xiàn)在的話哩,開會,,”有位年輕人曾仔細數(shù)過他一句話競?cè)徽f有8個“話哩”而且一氣呵成沒憋閉氣,。后來大家試著仿學(xué),竟沒有一個人學(xué)全——現(xiàn)在看來 他應(yīng)該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此公正直善良,,可惜命運不濟,那么長的精氣會說“話哩”竟患肺病不治,,且膝下無子,。
第三類會議是“決算”——用現(xiàn)在家話說叫發(fā)工資,一年到頭整個部落都“望烏(穿)了眼睛”,。每年臘月二十后,,把部落全年生產(chǎn)的糧食收入、油料等經(jīng)濟作物收入全部計算起來,,除以整個部落的工分,,得出工分值。一般情況每10分工約4毛多錢,,年景好時4.8角,,年景差時4.3角。全年每戶出工多少減去分得糧食的錢,,勞力多人口少的叫“進款戶”,。能進我現(xiàn)在半個星期工資的人家大家那羨慕的眼神,,不亞于現(xiàn)在的人看千萬富翁。勞力少人口少多的叫“找款戶”,,他家的糧食都鎖在隊屋左邊的倉庫里,。幾家歡喜幾家愁�,!斑M款戶”是得勝將軍,,趾高氣揚;“找款戶”則是敗軍之將,,垂頭喪氣,。每年決算都要進行到深夜,如果有余下十幾元錢都用炒油面,,吃炒油面時沒有酒,,但進款戶,找款戶在部落的茅屋里都發(fā)出粗豪的歡聲笑語,,——那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農(nóng)民,對于孩子來說,,第一件事是插田,。我寫了一篇《四月里來四月八》
每天天亮,,生產(chǎn)隊先吹一通哨子,,然后用廣播筒從南到北高喊:
“喂,開工哇,!都到××拉秧,!”
從南到北來到秧田,四面八方的人來齊至少得一刻鐘時間,。先來的都是小青年,,在田岸上說說笑笑,嘻嘻哈哈半天后面的人才到齊,。下田拉了十來個秧,,我們這些“伢兒無腰”的小青年便去插田。當時分工還挺細的,。老女人拉秧,,老男人耕田耖田,做小工,,大勞力挑秧,。人越少越輕閑快活,人越多越抓緊,,往往隊長或副隊長親自督陣,,但人越多越熱鬧,,歡聲笑語不斷,甚至傳播很遠很遠,,心情特別舒暢,,這是學(xué)木匠無論如何也沒有的歡樂。
真正的生產(chǎn)就是從“小苗帶土移栽”開始的,。
我經(jīng)歷過一個特殊的年代,,“小苗帶土移栽”比我大40歲,小20歲的人都沒有這種空前絕后的經(jīng)歷,。
我們這里歷史上都是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下秧,,一個月后立夏時節(jié)插田,所謂“清明下半種,,谷雨下盡秧”,。這是符合天時地利的科學(xué)農(nóng)時安排。那時提倡“以糧為綱”,,在左傾思潮指導(dǎo)下,,主觀上為了多收糧食,提前“薄膜育秧”“溫室育秧”,�,!氨∧び怼爆F(xiàn)在農(nóng)村常見�,!皽厥矣怼本褪窃谖堇餆�,,增高溫度,在屋里育秧,。提前栽插,。還有秧兩寸來長便連泥塊鏟起來用篼子裝著插田,美其名曰“小苗帶土移栽,�,!�
秧苗兩寸來深的薄膜育秧,用鍬輕輕連泥塊鏟起,,用篼子裝著,,一篼子一塊。田耕耖兩次,,水全部放干,,用一種叫“劃行器”劃跡,橫豎成行,,名副其實的“三六寸”,,豎距三寸橫距六寸,左手捧著秧苗的土塊,,右手插田,,手慢慢地插,,腳輕輕地移,小心劃去了劃行器的劃跡,。一上午一趟田,,又慢又拘謹。
秧苗太嫩,,老農(nóng)民說“捺倒妹妹割八”,,速度太慢,老農(nóng)民形容說是“做秋娘”,,“小和尚幫大和尚捉蚤反正是和尚的工”,。風涼話背后說,——“背后罵縣長”,,不敢反對,,反對“新生事物”的人要挨批斗�,!靶∶鐜烈圃浴眲谏褓M力,,吃力不討好,盡管當時氣溫正常,,產(chǎn)量低,,費工,但有兩個優(yōu)勢,,一是早,,接濟了缺糧戶的“等米鍋里炊”,二是錯開了農(nóng)時,。
但對我而言,,那是恰到好處。
插田對我充滿誘惑,。我出生在農(nóng)村,剛會走路便到田邊看大人們插田,,望著一顆顆整整齊齊的秧苗,,挺羨慕,挺有趣,。稍大一點便在田岸上撿大人們剩下的秧來偷偷的插,。過幾天發(fā)現(xiàn)我插的秧居然也活了,那該是一份多大的驚喜,!轉(zhuǎn)眼它便長青了,,不久便抽穗,終于長成了稻谷——成為能煮白米飯的稻谷,!插田在我眼里是那么神奇,。
插田我練的是正宗童子功,。記不清是哪一年拜師學(xué)藝,但可以肯定比我讀書還早,。早晨拉秧,,田里水挺冰涼的,坐在“秧馬”上,,大人們說說笑笑,,挺有意思的。拉秧也是技術(shù)活,,左手拉右手捏,,右手必須捏緊,不然秧長短不齊,,農(nóng)民們形容為“蝦子腳”,。捆秧也是技術(shù),看似漫不經(jīng)心,,學(xué)起來比寫字還難,。“江湖一張紙,,戳破就不靈,。”仔細地看慢鏡頭,,照葫蘆畫瓢,,好容易學(xué)會了,又是一份驚喜,。捆秧有“馬子桶”,,有“轉(zhuǎn)水龍”。插田更有學(xué)問,。腰不能弓得太高,,屁股越低腰越不痛,手插得越快,。左手捏住秧根,,食指母指分秧。右手插秧手指要伸直,,不然會是“扭顆”,,生長要差得多。古人寫得逼真,�,!版硖锇危闪⑻镏胁�,。沒腳濕到裙,,披蓑濕到胛,,隨意千科分,趁勢兩指夾,。傴僂四肢退,,遍滿中秧恰,方方棋枰綠,,密密僧衣法,。針針水面出,女手亦留插,。斜日日兩竿,,白雨雨一霎�,!�
靠田岸插第一趟田叫“牽沿”,,一般是技術(shù)能手。插田你追我趕,,后邊的人追上了前邊的人,,叫“關(guān)到了”。前邊的那位成了敗軍之將,,會乖乖退讓,,田里便會發(fā)出一陣歡呼。
“蛤蟆無頸,,伢兒無腰,。”大人們都這么說,。其實插田活兒輕快,,就是腰酸。插一趟兩趟沒什么,,但一上午,,一整天那就有腰酸背痛的感覺。第二天起床腰腿就有點僵硬,。連續(xù)作戰(zhàn),,便有人大聲嚷嚷“唉喲,我的腰痛斷了,!”傳說有位特別會插田的小伙子,人長得英俊,,但家里很窮,。財主家有位漂亮小姐,二人情投意合,,但門不當戶不對,。財主不同意這門婚事但他要小伙知難而退,,說:“你不是會插田嗎?你一天能把我家六斗坵插了,,我女兒便嫁給你,。”小伙子大喜,,半夜便起早拉秧,,使盡平生手段,一天沒伸腰,。太陽落山不久,,夜幕降臨,偌大的六斗坵只剩下一個秧的地方,,終于全部插完了,。眼見大功告成,女孩歡天喜地一聲喊,,小伙子大喜過望,,猛一伸腰,咔嚓一聲,,栽倒田里,,永遠沒有爬起來!
故事是凄慘的,。伢兒也有腰,。
“四月里來四月八,家家戶戶把田插,�,!贝蠹w時插田,沒到四月便開始,。薄膜育秧,,用鍬鏟成一塊塊的,叫“小苗帶土移栽,�,!辈逄飼r田里水全放干,用一種叫“劃行器”的木滾子劃跡,,人照著跡插,,橫豎成行,挺漂亮的,。那是真正大集體,,三、四個屋場一個生產(chǎn)隊,四百多人口,,兩百多勞動力,,分成若干作業(yè)組。會插田的男子勞動力和我們這些“無腰”的伢兒都是插田小組,。我們從“小苗帶土移栽樹”插到紅花草籽種田,,接著便到龍湖邊開荒田插單晚,不久便要栽“小苗帶土移栽樹”雙晚田,,直插到秋后三天,。算算差不多要插三個月近百天的田。
插田除了腰痛還是蠻快樂的,。年輕姑娘小伙子,,有說有笑。說著永不過時的話題,,隱晦曲折或直言不諱的打情罵俏,,交流著天南地北的趣事,傳播著陳谷子爛芝麻的時聞,。輕言細語的悄悄話,,傾心吐膽的心事。田里沒有文字獄,,暢所欲言,,一呼百應(yīng),歡聲笑語,,妙語如珠,。插田身體是勞累的,心情永遠是愉快的,。插田每天上午下午都要休息一兩次,,我們叫“歇缽(腳)”。這時講故事,,說笑話,,躺臥休養(yǎng),一片快樂的海洋,。
大集體生活是貧困的,,但人的精神極其快活。至今無比留戀,。
“四月里來四月八,,家家戶戶把田插,田沒插上岸呀~妹呀,,小妹子不送茶呀,,依呀呀兒喂~”
田野上的山歌自然沒有電視里的動聽,,但它卻時時在我心里唱響,,永遠是美聲唱法,。
忘不了,四月里來四月八,。
(2010.5.30)(2215.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