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宿松十景之太白書臺
石普水
“宿松十景”名稱最早文字記載大約是道光《宿松縣志》,。該縣志卷五《輿地志》古跡附“十景”,,即:海門天柱,、嚴(yán)恭石道,、西源九井,、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龍湖浮笠、燃燈古寺,、秀河煙柳,、十里桃園。這“十景”里沒有太白書臺,,該縣志介紹“讀書臺”說:“在治南三里南臺寺西北,,唐邑宰閭邱為李白筑,遺址在黃山上,�,!保ㄎ铱吹降淖x書臺位置不是在南臺寺的“西北”,而應(yīng)該在“東南”方向才對,!請朋友們注意,。說黃山其實不是“山”而是一個坡,。)
為什么不叫“太白書臺”而稱之為“十里桃園”,?1989年版《宿松縣志》詳細(xì)介紹的“太白書臺”給出了答案,�,!疤讜_,在縣城南門外3里許的南臺山,。這里依山傍水,背城面河,古木蔥籠,,群芳競茂,。過去一度被譽為‘十里桃園’,是宿松十景之一�,,F(xiàn)已列為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其圖片文字說明已載人《詩人李白》畫冊,�,!贝鸢赣辛恕瓉怼疤讜_”就是“十里桃園”,叫“十里桃園”是為了突出這里的景色美麗,。
《安慶府志》記載:“讀書臺,縣南三里,,唐李白避祿山亂,至松依邑宰閭邱,,筑臺讀書,。”清康熙年間《宿松縣志》稱此處“阜聳如臺,,臺后有南臺寺,右有對酌亭,左有清官潭,,潭側(cè)為桃花崖,,崖左有錢客嶺,,唐李白依閭丘避地于此,。”
原來這里是一個到處都有典故的地方,。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李白在這里讀書其實是經(jīng)過精心選擇的。
李白隨永王李磷舉兵失敗,,株連囚于潯陽獄中,,后經(jīng)張鎬、崔渙,、宋若思等人營救出獄,。至德二年(757年)秋天,李白來宿松避難養(yǎng)病,。住在縣令閭邱下榻處南臺寺,,兩人經(jīng)常一起談詩議政,對酒放歌,。閭邱非常敬仰李白,,在南臺山為詩人筑讀書臺,建對酌亭:“二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
南臺山東有鯉魚山映襯,西與河西山遙望,,山上茂林修竹,,曲徑通幽,山下清溪碧泉“叮咚”流淌,,是個讀書賦詩的好環(huán)境,。李白十分得意,情懷激奮,,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表露出詩人同閭邱和宿松人民的深情厚誼。
滄桑遷變,,太白書臺遺址僅存清同治九年“太白書臺”石碑1塊,。1981年,縣人民政府重建太白書臺,,臺高二點二米,,直徑7.92米,臺中立著原“太白書臺”石碑,臺六方,,刻有李白在宿松題詠的詩章,。
一代詩仙在宿松的行蹤和遺跡,是值得后人永遠(yuǎn)懷念的,。李白與宿松結(jié)下不解之緣,,是值得宿松人民永遠(yuǎn)為之驕傲!
宿松縣志對太白書臺來歷說得一清二楚,。
10月18日下午,我與中學(xué)歷史特級教師家君一道饒有興趣地訪古探勝,。
太白書臺位置在“縣南三里”,,我們從縣城老街南門小巷出發(fā),出城是菜地,,問地里幾位菜農(nóng),,一位大姐說,望著前面塔架走,,過一座橋,、一座廟就是。特級教師說這女人起碼是高中生,,說話概括簡明扼要,。
但是我們走起來就不那么順當(dāng)了。來到一個村子,,路沒了,,沿途問的人都是菜農(nóng),都知道“太白書臺”,,指點都很詳細(xì),。我們望著前面山上的塔架,在村級水泥公路上走著,,說著,。不久來到一條橫砂石路前,拿不定主意,,不過還是義無返顧朝前走,。終于看見一座橋,問過路人,,說“前面就是”,。得來全不費工夫,我們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過了橋,,河邊有一座造型別致的別墅。問主人,,說左邊就是南臺寺,,過了南臺寺就是讀書臺,。縣志說“遺址在黃山上”,,我多了一個心眼問,,“這里叫什么村子?”“黃溝組,�,!敝魅苏f。
從橋上向上走,,左邊拐彎處果然有一座寺廟,,“南臺寺”三字赫然在目。走進(jìn)寺廟,,出來一個尼姑,。覺得有點文不對題,“寺廟”應(yīng)該住和尚,,只有“庵”才住尼姑,。寺廟里住尼姑似乎有點不倫不類。我問她“這寺廟有多少年了,?”“我來10多年了,。”尼姑答非所問,,然而又理所當(dāng)然,,如今什么能經(jīng)得起嚴(yán)格求證啊�,!芭赃呌惺裁垂袍E嗎,?”我繼續(xù)問�,!疤一ㄌ�,、高石巷�,!卑�,,真的是一代詩仙李白來過的地方,有地名作證,!我有些興奮,。
廟兩重,不高,,不大,,也不新。有道是,有仙則靈,。特級教師向神像作揖,,我則跪下,恭恭敬敬地磕頭,。精神寄托吧,。盡管里面供奉的不是詩仙李白,也不是縣令閭邱,,但是這里曾經(jīng)是縣令閭邱的下榻處,,現(xiàn)在供奉著金碧輝煌的神仙,俗話說,,信神如神在,,但愿神仙保佑我與妻健健康康,保佑我家庭興旺吧,。
沒有發(fā)現(xiàn)詩仙、縣令二人的遺跡,。寺廟門旁有一副對聯(lián)“太白書聲回佛殿 南臺鐘聲響云天”,,不是名聯(lián)。我們沿著尼姑說的往東邊走,。一條山路向東,,舉目四望,沒有看見“讀書臺”,。繼續(xù)往向前走,,好容易看見一個過路人,問他讀書臺在哪,,沒有答應(yīng),。不久來了一個女人,說“太白書臺就在前面,,向南走一點的一個草墩上,。臺上都是草和刺,上不去,。剛才也有幾個人去了,。”原來來訪者不僅僅我們倆,。我們來到一個小屋場旁邊,,找到了一個土臺,四周都是柴草,,還有呲牙咧嘴的刺,。“就是這里吧?”我說,。再仔細(xì)一看,,果然柴草中依稀可以看到上面有幾塊石頭,走近土墩看見一個墓碑,,上面赫然寫著:
“太白讀書臺”
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太白讀書臺。所謂讀書臺,,其實只是一個幾平方米的土墩,。我彎著腰用手撥開柴草,從柴草和刺中鉆進(jìn)去,,來到臺上,。這是一個六邊形的土墩,四周都圍著石塊,,寫著“古跡太白書臺”,,手寫體,“跡”字是繁體字,,沒有署名,。中間還有兩塊放倒的石塊。(沒有翻開看,,大約這就是縣志說的“清同治九年太白書臺石碑”吧,。)臺上長著割肉的闊闊的芭茅,嘶啞咧嘴的大刺,,還有生命力極其頑強(qiáng)的皮樹,。
讀書臺碑正面寫著:“太白書臺”,宿松縣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立,。我不甘心地看看反面,,欣喜地發(fā)現(xiàn)一段文字:
太白書臺位于宿松縣五里鄉(xiāng)金龍村黃溝組北緯30。08’15.0”,,東經(jīng)116,。07’33.9”,海拔22.5米
太白書臺因李白曾在此讀書而得名,�,?h志記載,李白隨永王李磷舉兵失敗,,來宿松避難養(yǎng)病,,住在縣令閭邱下榻處南臺寺,在此建臺讀書,。清道光重修,,文革期間被毀
建筑控制地帶:書臺附近南臺寺,、對酌亭、清宮潭,、桃花崖,、餞巖嶺遺址、遺跡
讀書臺東南方向是一個小村子,。不大,,只有幾戶人家。我們走進(jìn)村子,,希望能找到個有故事的老人,,可惜兩戶人家關(guān)著門,只看見一個四十來歲的女人,,問她,,簡明扼要的說了三字“上面有”。
村子背后有竹子,,或者就是李白種的,,所謂“有竹人不俗” 。當(dāng)時或者只是幾間茅草屋,,可能旁邊也沒有這幾戶人家,。“落毛鳳凰不如雞”,但是,,生性放蕩的李白喝酒,吟詩,,“二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那是何等痛快,!李白在此避難,、養(yǎng)病,然而,,他還不忘看書,,什么時候在此修建一個大大的讀書臺,讓宿松人民來這里靜靜的讀書,,思考,,修心養(yǎng)性,提高自己個人修養(yǎng)……
回來的路上,,問橋頭黃溝組的一個老人,,這河叫什么名字?“桃花潭”,!啊,,這就是桃花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發(fā)生在這里,?那么,,“餞客嶺”可能就在我們腳下。那個桃花盛開的春天,,李白要走了,,汪倫唱著宿松民歌為李白送行。再看看眼前的桃花潭,,碧綠的水,,深深的,碧波蕩漾,,岸邊柳樹枝條垂落潭中,。小河不寬,沿著公路伸向遠(yuǎn)處,。當(dāng)年,,李白是從這里走的?這里曾經(jīng)有沒有汪倫,?歷史特級教師說,,桃花潭遺址有兩處,在池州,、還有涇縣,。或者,,這“汪”倫其實叫“黃”倫,,宿松方言口音重,喝酒了的李白聽成了汪倫也未可知,?,。
對酌亭在縣河對面的河西山上,我去過,�,!扒鍖m潭”呢?莫非就在橋的上游,?
回家時我們走大路,。幾乎都是直路。我留心記下沿途地名:聯(lián)盟村上元組,、孚玉聯(lián)盟雙元組,,村級公路的一個大院子上面寫著“忠孝傳家”,特別醒目,。
(201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