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而少誤,,拾而少遺 ——修方志的另一種非常之道 孫立周
今年五一假期,我?guī)畠喝グ籽抡�,,回來后,有不少關(guān)于白崖寨的史跡需要作進一步的了解,,于是,,我就開始搜集一些關(guān)于宿松地方史的資料。接下來,,我又在策劃一個主題為“同馬大堤的長大文化氣象”的鄉(xiāng)土史室外活動課,,需要去搜羅整理更多的鄉(xiāng)土史資源。恰巧在學校資料室,,看到有《宿松古今縱覽》一,、二輯,,就借來查閱。從這兩本書,,我方知有號“廖理南”者,,為宿松地方歷史文化做了那么多的采擷挖掘工作,方知有那么多的作者為傳承宿松地方歷史文化做了那么多不平凡的奉獻,,頓時心生敬意,。盡管當時翻閱的時候,感覺這兩本書有很多不完善之處,,但我從閱讀中,,還是收益頗豐,對我后來成功開展室外活動課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在活動課結(jié)束后,,我給廖理南先生寫了一封郵件,真誠地表達了我的感謝崇敬之情,,同時附上了兩篇喝茶日記,,涉及我白崖寨之行的觀感和學史讀史的一些觀點。很快,,理南先生給我回了郵件,,并給我打來電話,其中對我褒獎之語不少,,我當時也沒怎么往心里去,,權(quán)當是廖先生的客套和鼓勵而已,我和理南先生的“空中接觸”也就到此為止,。 前幾日,,我手機上有一個未接電話,是廖老師打過來的,,于是我回撥過去,,電話里,廖老師問我最近忙不忙,。我初以為廖老師只是問候寒暄幾句,,答曰正常做事而已,談不上很忙,。聽我如此說,,廖老師問我能否試著給他主編的《〈宿松縣志(1978~2002)〉勘誤拾遺》寫篇序文,我當時覺得這是個“天外話題”,,根本沒有想到,,因為哪個編著者或作者會找一個未曾謀面、僅有過一次“電波交流”的普通人來作序呢,?不過,,我倒也沒有特別的驚詫,,想必廖老師是深諳老子“高下相盈”、“高以下為基”這些思想的吧,,他大概是一個做事有“非常之道”的人。我也就沒有立即拒絕,,一來推斷廖老師這個人大約是相信自己有“一眼看準”的特別洞察力的,,二來覺得我是一個平頭百姓,不正是一個標準的“基下”角色嗎,?若是不顧淺薄,,以尋常之人,來試著響應(yīng)廖老師的“非�,!眲�(chuàng)想,,也未必不是合適的事,這樣就連序文誕生記也可以因此帶上些許“非�,!钡纳柿�,。 于是,我按照廖老師的指點,,在網(wǎng)上查找到《〈宿松縣志(1978~2002)〉勘誤拾遺》的網(wǎng)易博客,。初略看下來,讓我驚喜的是,,《〈宿松縣志(1978~2002)〉勘誤拾遺》的確是有“非常道”的一本書,,其“非常道”首先體現(xiàn)在從“勘誤”入手來寫方志,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居里夫人女兒琦瑞娜的故事,。物理學家朗之萬曾給科學家的孩子們上課,,他在課上說: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物體浸入水中必將排除相同體積的水,,為什么金魚放到水中卻不會排出水呢,?孩子們個個絞盡腦汁想找到問題的答案,有的說金魚的鱗片有特殊的結(jié)構(gòu),,有的說金魚的身體到水里會收縮,,有的說阿基米德原理只適用于非生物。居里夫人的女兒琦瑞娜獨辟蹊徑,,找來一條金魚,,放進水里,結(jié)論出來了:金魚在水里也是要排水的,。 一個孩子用一條金魚,,解決了朗之萬有意設(shè)置的一個錯誤結(jié)論,啟示何其深刻,。在很大程度上,,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就是從犯錯到勘錯這樣一個不斷循環(huán)反復(fù)、向前進步的過程,,因為有謬誤不斷得到糾正,,科學才得以無限地向真理靠近。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又何嘗不是如此,?正是因為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糾正十年文革的錯誤,新中國才得以再次邁上正確的康莊大道,。因此,,以“勘誤”之形式修方志,乃正是與歷史本身發(fā)展的正道相契合的,。 修史大多用的是文字記錄的方式,,有記錄,就難免有記錄的錯誤,,有記錄的錯誤,,就有了勘誤的必要,要自勘,,要他勘,。老子說,“學不學,,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從修史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有兩重意思,。第一,做勘誤的工作,,很難,,要學人所未學,學人所不學,,不帶私心,。第二,做勘誤的工作,,很重要,,有勘故少誤,可以去偽存真,、正本清源,,可以匡正補全他人的過錯,盡可能還原歷史本來的自然面目,。 勘誤之難,,還有更多的原因,。首先,勘誤者要能象小女孩琦瑞娜一樣獨具慧眼,,要有“于不疑處有疑”的智慧,,還要有挑戰(zhàn)傳統(tǒng)和權(quán)威的勇氣。其次,,勘誤者在有了質(zhì)疑或的確發(fā)現(xiàn)錯誤后,,要當琦瑞娜,去做著實細致的實證工作,,不然可能越勘越誤,。梁啟超先生說,,“無證不信”,,落實在修史上,這便是繁瑣枯燥的考據(jù)工作,。在《〈宿松縣志(1978~2002)〉勘誤拾遺》一書中,,“糾錯校正編”、“考證求真編”都是做這樣的�,?毙抛C工作,。如張振華先生根據(jù)西漢初的郡國并行制,透析地方侯國與縣的差異,,查引原始資料,,對松玆建縣之始所作的考辨,科學嚴謹,;劉文彬先生為求得1983年6月全縣受暴雨災(zāi)害的準確田畝數(shù),,甚至公開“否定”所謂的“政府行為”;吳自立先生在編目設(shè)置的合理性,、內(nèi)容分類的規(guī)范性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等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對諸多史實有疑混處,,更是做了大量的歸類梳理,、羅列,功夫下得細而實,。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編者與作者這種細致入微,、實事求是的修史作風,體現(xiàn)的是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實在讓人欽佩,。第三,,勘誤一般意味著要指出別人的錯誤,這通常被看作是很得罪人的事,,甚至會招惹麻煩,。古今中外,因直陳他人錯誤而使個人遭受災(zāi)禍打擊的案例實在太多,,所以,,勘誤者大多要有將個人得失毀譽置之度外的高尚境界,要有敢于擔當?shù)臍v史使命感,,要有剛直不阿,、堅持真理的正義精神。其實,,琦瑞娜是純真無邪的,,她絲毫沒有不尊敬朗之萬的意思,拿來魚兒做實驗,,更不是故意要讓朗之萬出丑,,跟朗之萬過不去。歷史的勘誤者,,也大多是懷有這樣的赤子之心,,他們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的,,他們是善良敦厚的,值得我們敬仰,! 《〈宿松縣志(1978~2002)〉勘誤拾遺》創(chuàng)作團隊的“方而不割”,,還可以從另一個方面看得出來,那就是他們不光是在做著勘誤這種“挑刺找岔”的活兒,,他們還在一個勁地做著自己的另一份事,,只不過這份差事看上去相當卑微,那就是拾遺,。我記得兒時缺糧的歲月,,每逢地里的麥子或黃豆收割完了,就有大人小孩提著籃子或系著兜子去撿麥撿豆,。能撿到的麥子豆子,,既不多,也不好,,或小或癟,,但在那個吃不飽肚子的年月,撿麥拾豆,既減少了浪費,,又能讓窮人多些糧食充饑,,是一件相當快樂的事,令我至今回想起來,,依然心生溫暖,。如今,饑寒的時代早已逝去,,有誰還會去做“拾遺”這種窮苦人做的事呢,?能僇力耕種好自己的幾分責任田,就不錯了,。 可是,,廖老師偏偏帶頭,默默地走進了歷史的田野,,默默地細細搜尋,,默默地俯身撿拾,默默地充當起了一個歷史“拾遺者”的角色,,讓人肅然起敬,�,!氨娙私杂杏�,,而我獨若遺”,廖老師遠離了喧嘩,,獨自走進了寂寞空曠的歷史原野,,這難道不是“獨異于人”的“非常之道”嗎?那么在這歷史的曠野里,,以理南先生為首的“拾遺”團隊,,又為我們拾回了哪些遺失的寶貝呢? 在“史料補充編”有《1990~2002年全縣出生人口性別比示意圖》,、《1978~2002年若干年份縣內(nèi)運輸車輛運營情況統(tǒng)計表》,、《1997~2002年全縣金融機構(gòu)存款利率調(diào)整一覽表》、《1978~1999年全縣農(nóng)村電話資費變動情況一覽表》,、《1978~2002年全縣職工人均工資及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一覽表》等一系列一手原始的圖表材料,。這些圖表,也許如撿回來的小而癟的麥子,,一點都不好看,,可是卻那么生動而真實地反映了我縣一定時期內(nèi)城鄉(xiāng)經(jīng)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的歷史變遷,,這些圖表,,如同一張張未經(jīng)藝術(shù)加工的歷史老相片,真實地記錄著歷史的原貌,正因其真樸,,才更顯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若是今后有史學工作者要作地方史更細的分類研究,去研究地方的人口史,、金融史,、通訊史、交通史,、經(jīng)濟生活史,,這些圖表對于研究者來說,乃如獲至寶,。往大處講,,在一個國史研究者的眼中,這些圖表,,同樣具有寶貴的史料價值,。 在“藝文選粹編”,理南先生拾到的是詩,、歌,、聯(lián)、文,,是藝術(shù)化的史料,。文史一家,詩文不僅是藝術(shù),,也是記錄外在世界的史料,,更是反映人內(nèi)心情感世界的史料。不管是世界史,、國別史,,還是地方史,若是沒有能夠把一定時期內(nèi)人民的思想動態(tài),、情感面貌反映出來,,這樣的歷史必是無血無肉的有缺憾的歷史。我們無法想像,,先秦史里我們?nèi)绻麃G失了孔子,,隋唐史里我們?nèi)绻麃G失了李白,歐洲史里我們?nèi)绻麃G失了但丁,、莎士比亞,,我們看到的,將會是多么無聊,、沒有生機的歷史,!怪不得俄羅斯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說,“對一個國家來說,有一位偉大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個政府,。”而我想說,,對我古松茲而言,,松茲人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首首小詩,一篇篇小文,,也等于是松茲的另外一部歷史,,我們又怎能輕易地遺失呢? 在“公文輯存編”,,當看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成員會議紀要(2003)15號》,,我立刻想到了詹姆斯·麥迪遜所著的《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這本書堪稱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工作的形式而寫成的著作,。麥迪遜是1787年制憲會議的參加者之一,,在長達116天的會議中,他自始至終,,一天不缺,,完整地記錄了會議進程中所有論辯的議題,形象逼真地記錄了辯論的各種具體細節(jié),,真實而完整地保留了美國1787年制憲會議的歷史原貌,。到今天為止,研究美國憲政史,,《美國制憲會議記錄》雷打不動是最重要最真實最完整的史料,,無法跳過,。因此,,理南先生拾到的“公文”,彌足珍貴,,而且不是拾得太多了,,而是拾得太少了。 原來,,理南團隊的“拾遺”工作,,卑而不微。這樣“拾遺”,,是文化搶救,,是文化保護,是文化保存,,是為我松茲作文化的積淀,,是對未來負責。理南先生在松茲的歷史田野里帶頭“拾遺”,也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歷史視野,。歷史在哪里,?歷史就在平常百姓家,歷史也在一圖一表,、一首詩,、一則會議紀要里,歷史,,無所不在,。 “見小曰明”,從理南團隊有些孤單的“拾遺”背影里,,我能窺見他們身上的“非常之道”,。有拾故能少遺,“廖之隊”甘愿兢兢業(yè)業(yè)地來充當“拾遺者”的角色,,他們的工作值得我們尊敬,。有這樣一批 “拾遺者”的出現(xiàn),實乃我松茲之大幸,。 寫到這里,,我猛然想起日本松下公司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的一個故事。有一次,,松下先生出席一個頒獎晚會,,會上致辭的財經(jīng)界領(lǐng)袖個個長篇大論,令觀眾難忍,。輪到松下最后致辭,,他說,“恭喜各位,,我感冒了,,聲音嘶啞,我的致辭到此為止,。我代表出席的各位上臺,,也代表各位和獲獎人握手,與大家共享榮譽,�,!睂嵲诤诡仯易鳛橐粋“基下”的無名角色,,卻在這里寫了這么多,。最后,我以三句話來結(jié)束本文: 讓我們大家一起共享“廖之隊”勘誤拾遺的榮譽吧,! 讓我們大家跟著“廖之隊”,,也學做一個勘誤者吧,,說不定這本勘誤的書里就有誤可勘呢。 讓我們大家跟著“廖之隊”,,也學做一個拾遺者吧,,古松茲的歷史原野里,寶貝是拾之不盡的,! 2012年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