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朱元璋傳》所載:1351年,,潁州劉福通起義,,1355年,,迎立韓林兒為皇帝,,號小明王,,國號宋,,建元龍鳳,;1356年秋,,小明王軍隊分兵北征,,東路攻克了山東北部,;1357年劉福通分兵三路,其中毛貴一軍由山東北上,,攻破膠州,、萊州、益都,、濱州,,盡占山東西北部、河南北部……直逼大都,,受元朝援軍的阻擊,,不得已退回山東,擴(kuò)大疆土,、穩(wěn)定局面,;1359年,山東小明王軍內(nèi)部分裂,、毛貴被殺,;1361年,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招降了小明王軍中將領(lǐng)田豐等人,,進(jìn)圍益都,,劉福通統(tǒng)兵救援失敗,,益都陷落,元軍平定山東,;1367年,,朱元璋奪取了除四川、云南以外的南方疆土,,命大將徐達(dá)率軍25萬北伐。北伐軍先取山東,,所到之處,,州縣紛紛降附,名城如濟(jì)南,、益都等不戰(zhàn)而降,,有的守軍則棄城逃走,前后三個多月,,平定山東,。
另,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五年徙山東登(登州府,,今蓬萊)、萊(萊州府,,今掖縣)二府貧民5635戶就耕于東昌(東昌府,,今聊城);洪武二十八年,,青(青州府,,今益都)、兗(兗州府,,今兗州市),、登、萊,、濟(jì)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小民無田可耕者起赴東昌,,編籍屯種,凡1051戶,,4666口,到二十八年十一月,,東昌三府屯田遷民共58124戶。
再聯(lián)系李存葆所說,,可見,,山東受戰(zhàn)亂影響,、人口流失死亡最重的,是西北的東昌府(今聊城地區(qū)),,總的來說,西部重,、東部輕,。有富余人口向外地遷徙的可能,。
安徽霍邱石廷寶 13:52:29
中國移民肇始(集散)地——山東棗林崗(棗莊)
朱元璋是安徽濠州鳳陽(舊名鐘離)人,。明朝開國后,,他就在家鄉(xiāng)設(shè)立了跨淮河兩岸的鳳陽府,。但因戰(zhàn)亂,、災(zāi)荒,、瘟疫三重打擊,,到洪武3年(1370年),,轄域極大的鳳陽府不足13萬人口。從洪武四年至11年(1371——1378)間,,官方至少組織過三次移民運動到鳳陽府,。江南移民來自蘇州、杭州,、松(江),、嘉(興),安置在鳳陽府城及臨淮的懷遠(yuǎn),、安定,、五河等縣;北方多來自濟(jì)南府弘(州),、蔚(州),、定(安)、武(塑),,安置在吳壁,、虹縣、宿州,。1987年出版的《濉溪縣志•人口志》載:人口多是“在洪武年間和清初徏入得移民后裔”。其分布:“東李,、西梁,、南盧,、北丁、周,、吳,、鄭、王居中心,�,!背菛|李姓原籍山東長清,洪武13年兄弟4人遷濉溪,;城西梁姓原籍山東青平縣,,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青平鎮(zhèn)與濟(jì)南路毗鄰,。洪武二年(1369年)青平縣廢,,劃入濉溪縣,十四年(1381年)恢復(fù),,直到1948年與高苑縣合并定名高青縣,,元末遷居蒙城,四世遷濉溪,。濉溪位于鳳陽府北邊,,一九八九年出版的《壽縣志》,記錄本縣有123個姓氏,,其中81個是洪武年間遷入的,,大多來自山東�,!痘羟窨h志•葉集鎮(zhèn)》的《臺氏族譜》,、《金寨縣志•江店鎮(zhèn)》的《盧氏族譜》,都記錄了明初至明中葉,,“接受了大批山東移民”,。史家在1438年對霍邱縣統(tǒng)計,移民及其后裔經(jīng)百年發(fā)展,,已占該縣總?cè)丝诘?0%,,多來自濟(jì)寧、棗林崗(棗莊),。明初,,濟(jì)寧數(shù)兗州府。
皖西的六安市,,在明朝屬廬州府,,移民后裔都以棗林崗為祖地。據(jù)查,康熙11年《兗州方志•滋陽縣志》有棗林崗地名,。明魯王裔孫肇輝四子在1435年分封為安邱王于此地。史稱安邱王府莊,。明亡后,,康熙初年,更名為棗林莊,。清末,,恢復(fù)為安邱王府莊。臨微山湖和南北古大運河,,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屬兗州府轄區(qū),又處于濟(jì)南府各縣南下要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