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發(fā)現(xiàn)14座東漢至明代墓葬 為喪俗研究提供重要考古資料
記者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自今年9月對郴州市安仁縣苗竹山古墓群進行考古發(fā)掘以來,,已清理東漢至明代墓葬14座,出土陶器,、鐵器、銅器等各類遺物150余件(套),。
考古專家介紹,,根據墓葬形制、墓磚紋飾和出土器物的特征及組合,,經對比周邊地區(qū)已發(fā)表考古資料,,初步判斷發(fā)掘的14座古墓葬年代為東漢至明代,包括11座東漢中晚期墓葬,、1座六朝墓,、1座宋代墓和1座明代墓。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苗竹山古墓群考古項目負責人陳斌介紹,從形制來看,,已發(fā)掘的墓葬有磚室墓和土坑墓兩類,。磚室墓均為單室墓,平面多呈“凸”字形,,由斜坡墓道,、封門、甬道和墓室組成,,甬道,、墓室為券頂,墓室呈長方形,。
20221218171844front2_0_461086_Fnx79cZtCgNzVV8HgjPvVc4847aH.jpg (412.86 KB, 下載次數(shù):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28 05:29 上傳
圖為編號為M10的東漢磚室墓,。圖片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我們在東漢時期的磚室墓中發(fā)現(xiàn),墓室側壁修砌有磚臺或凹槽,,這一現(xiàn)象在周邊耒陽市和衡東縣的東漢磚室墓中也有發(fā)現(xiàn),,為研究地區(qū)喪葬習俗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線索�,!标惐笳f,。
土坑墓則均為東漢時期的豎穴土坑墓,口小底大,,斜直壁,、平底,深3.5米至5米,,填土中還發(fā)現(xiàn)有較薄的沙層,。考古專家推測,,在填土中鋪設沙層或與墓主性別相關,,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編號M11的東漢土坑墓中有棺槨腐朽的跡象,,說明該墓應有棺槨,延續(xù)了部分西漢時期舊的喪葬習俗,。
20221218171948front2_0_461086_FlgUbnvD1Bh_zSRA_LJLCuBAefFE.jpg (325.33 KB, 下載次數(shù):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28 05:29 上傳
圖為在編號為M5的東漢土坑墓中出土的陶器,。圖片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20221218172022front2_0_461086_FvZ5jyOPWbZYjXcBDqDUwfPYgKIZ.jpg (346.55 KB, 下載次數(shù):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28 05:29 上傳
圖為墓葬中出土的銅釜及鐎壺。圖片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出土遺物中,,陶器有罐,、釜、壺,、鼎,、盆,、鐎壺以及灶、倉,、燈,、井、雞塒等模型明器,;鐵器有刀,、釜和三腳架;銅器有刀,、釜,、鐎壺、五銖錢等,;另有少量石質飾品,。陳斌指出,本次發(fā)掘的14座墓葬規(guī)模較小,,隨葬器物級別低,,應是普通平民墓。
“苗竹山古墓群是東漢至明代墓葬在安仁縣的第一次科學考古發(fā)現(xiàn),�,!标惐笳f,東漢墓葬的發(fā)現(xiàn),,延伸了安仁縣的歷史軸線,,也為研究安仁縣乃至洣水流域漢代墓葬分期、喪葬習俗,、歷史文化面貌以及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
來源:新華社。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