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張軍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侯義軍副研究員等合作,首次發(fā)現太陽色球纖維向暗條提供物質和磁通量的觀測證據,,在太陽暗條的磁通量來源和物質供給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國際天文學核心期刊《天文與天體物理》上。
deb0f2c4754c3aa845c64cd771195594.png (478.26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2-19 15:59 上傳
太陽暗條是太陽大氣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等離子體結構,,懸浮于色球和日冕,,具有溫度低、密度高的特點,。太陽暗條與太陽上的劇烈活動(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密切相關,暗條爆發(fā)是影響空間天氣的最主要太陽活動之一,。暗條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太陽物理學熱點課題,對其開展系統(tǒng)研究也是國家航空航天等科技活動的迫切需要,。
在暗條研究領域,,暗條的形成是一個關鍵而未解決的問題。暗條的形成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磁場結構的形成和物質的供給,�,;谥袊茖W院云南天文臺地基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和歐美空基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的觀測數據,張軍教授團隊及合作者發(fā)現了暗條磁場和物質供給的新模式,。扎根在對消磁結構上的兩組色球纖維相互靠近,,同時有微弱的增亮,磁重聯(lián)發(fā)生,;隨后一條長的新纖維形成,,向暗條移動,最終與暗條合并,。這些觀測結果揭示了暗條的物質和磁通量可以由附近的色球纖維提供,。
來源 | 安徽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