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民歌(謠)張打鐵李打鐵
吳漢亮 《張打鐵、李打鐵》民歌(謠)原文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⑴,,我不歇,,我要企⑵家打呀⑶鐵,,呀鐵打到正月正,,我要企家玩花燈,,花燈玩到清明后,,我要企家種黃豆,黃豆生著綠嫩芽,,屌⑷勿屌,,你莫爬,我家哥哥難捍⑸草,,我家妹妹難送茶,。
妹呀妹,紅布袋,,哥討米,,妹駝袋,討碗辣子辣死妹,。妹呀妹,,你不要哭,我?guī)湍愦睥蕚好花屋,。妹呀妹,,你不要呵⑺,我?guī)湍銓あ虃好婆家,。堂興⑼吃飯婆撿碗,,房里梳頭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間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對鵝,,一肩⑽飛到二郎啊 ,,二郎河的姊妹多,不做松伙⑾板⑿唱歌,。企⒀到的唱,腿又酸,;坐到的唱,,口又干,倒碗香茶泡心肝,。
方言注釋:⑴歇—住宿,;⑵企—回;⑶呀—此當夜講,;⑷屌—鳥,;⑸捍—鋤、鋤草,;⑹搭—建(做)之意,;⑺呵—嚎哭,;⑻尋—找,介紹之意,;⑼堂興—即堂廳,、客廳或飯?zhí)弥猓虎我患纭还淖鳉獠婚g斷不歇息之意,;⑾松伙—指干體力活,,做事情;⑿板—專一,、一門經之意,;⒀企—此處當站的意思講。
《張打鐵,,李打鐵》民歌(謠)產生的年代和歷史背景
《張打鐵,,李打鐵》民歌的產生和流傳地區(qū)是在二郎河一帶,時間是在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左右,。
在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攻破宿松縣城后,,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率兵十萬,在湖北蘄春一舉擊潰了清軍多隆阿的部隊后,,旋即揮師東進,,陳兵于宿松的梅墩畈。清廷聞訊,,急調“皇清虎將”鮑超帶領勁旅,,屯駐于宿松闊皮坦望花寨一帶,居高臨下,,對屯兵梅墩畈一帶的太平天國軍形成虎視眈眈之勢,。為對付強勢的清軍,英王在古驛道宿松段沿線先后設置了七十二個營哨,, 以阻擊清軍,。
盡管英王是一位賢明多才的指揮將領,但因太平天國經過長期與清軍的戰(zhàn)爭,,猶后期又天王洪秀全內部的分裂,,兵源又嚴重的不足,加上士兵們多思鄉(xiāng)厭戰(zhàn),,使戰(zhàn)斗力削弱,。英王陳玉成之妻蔣桂良,湖北麻城人,。蔣桂良十寬歲時便會耍單槍,,同兩個哥哥一齊參加了太平天國軍,被編入姊妹營當了女童子兵,。陳玉成為統(tǒng)帥后,,娶時年17歲的蔣桂良為妻,,在陳封英王后,便稱英王娘,,是英王帶兵打兵打仗的好助手,。基于這種關系,,英王陳玉成的士兵有很多都是麻城,、鄂東和皖西南沿江一帶的人。由于長期堅苦的戰(zhàn)爭生活,,士兵們都有厭戰(zhàn)和思鄉(xiāng)情緒,,企盼著和平、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為增鄉(xiāng)情,、激士氣,英王娘便在駐地二郎河一帶招募,,訓練一批能唱黃梅小調和民歌小曲的年輕女子,,到太平軍駐地營哨進行慰問演出,其功能相似今部隊文工團,。宿松民歌(謠)“張打鐵,,李打鐵”、“二郎河的姊妹多,,不做松伙板唱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
《張打鐵,李打鐵》的藝術內涵
集歌(謠)唱念于一體,,靈活自如,,是民歌張打鐵、李打鐵的一大特點,。歌謠全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自開頭到我家妹妹難送茶,第二部分自妹呀妹紅布袋至結尾的到碗香茶泡心肝,。全文既可通篇以黃梅小調,、蘇州四季歌小調或民歌調唱,也可按段落獨唱,;既可以民歌形式唱,又可以民謠形式吟訟,。民間多用蘇州小調唱,,更顯親情和柔情。
豐富的民俗,,多彩的方言,,更多體現了鄉(xiāng)音鄉(xiāng)情,。民歌(謠)中“打鐵、打夜鐵,、玩花燈,、種黃豆、哥捍(鋤)草,、妹送茶,、婆撿碗、郎插花等”代表了一定的生產和生活民俗,。歌詞中如“歇,、屌、一肩,、板,、松伙、企家,、捍草,、堂興、尋婆家,、不要啊,、搭花屋、企到唱”等方言都顯示了宿松民間地域文化和時代的特征,,且具有鮮明的人文歷史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意義,。
民歌中“打把剪刀送姐姐、玩花燈,、哥捍草,、妹送茶、婆洗碗,、郎插花,、不做松伙板唱歌”顯示了一種熱鬧的場面,有深厚的樂觀向上和浪漫的色彩,,百姓們充滿著對平安社會,、和諧家庭、美好生活的熱愛和企盼,。所以《張打鐵,,李打鐵》是一首描述生產、生活和浪漫愛情的家喻戶曉的宿松民歌(謠)的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