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伏,秋逐殘夏,,最熱的時光也算是熬出頭了,。天涼好個秋,難熬的苦夏隨著伏天一起滾蛋,,要不撒花慶祝一下,?
不!還不是時候,!
出伏后到秋分這一個月,,由夏轉秋,,由熱轉涼,節(jié)氣更迭,,這30多天,,堪稱我們養(yǎng)生路上「最兇險」的一段時光。
此時節(jié)正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老話說「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出伏以后,晝夜溫差會逐漸拉大,,一冷一熱不好穿衣保健,,稍有不慎就容易爆發(fā)一些外感疾病。
有心腦血管病史的朋友這時候更要注意,,冷熱交替一折騰,,中風、心梗太容易觸發(fā)了,,很危險,。
下面我們把出伏到秋分這段時間的養(yǎng)生注意事項列一下,從生活的一點一滴細節(jié)著手,,一起平安度過這最兇險的30天,。
![]()
出伏四大坑,勿踩,!
秋初夏末,,熱氣酷甚,,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五臟俞穴皆會于背,,或令人扇風,,夜露手足,此中風之源也,。
初秋的北方已有涼意了,。而南方盡管有「秋老虎」一說,但立秋一過,,秋風便含蕭瑟之氣,,整夜空調、裸睡以及日常冷飲都要節(jié)制了,。
此時寒氣易從手腳心,、膝蓋和背部俞穴進入,,潛伏于五臟六腑。
1,、外出防風
隨身帶超薄外套或圍巾披肩,,早晚、雨后的天氣涼爽,,防止受風,。
2、睡時防寒
睡覺時候保護腰腹后背,,少睡涼席,,避免受涼導致身體僵硬,頸椎不適,。
3,、秋瓜壞肚
西瓜、香瓜等伏天解暑的水果要少吃了,,寒涼傷脾胃,,容易腹瀉。
4,、秋補有道
天氣漸涼,,胃口便也開了,可以吃燉煮的肉類或涮鍋子來補秋,,不要太過油膩,,令消化不良。素食者可多吃五谷種子和根塊的土豆,、南瓜一類,。
微信截圖_20190820084548.png (537.92 KB, 下載次數(shù):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8-20 08:46 上傳
入秋多吃酸,養(yǎng)陰防溫燥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出伏以后秋意漸旺,這個時候養(yǎng)陰補液就好像在傍晚澆花,,水分不會被「伏天」的太陽蒸發(fā)掉,,同樣的水分投入,得到的效果會更好,。
「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秋天「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這個「燥」字,形象上來看,,就是一把火烤著一架肺泡的樣子,,所以滋養(yǎng)肺陰勢在必行。
出伏入秋,,飲食上我們要「少辛增酸」,。用增酸的方式來收斂過旺的肺氣,用少辛的方式來減少肺氣的耗散,。
大家日常生活里應該也有過這樣的體驗,,還沒吃到嘴里,想想酸的食物,,就能分泌口水,,生津液潤燥的效果就出來了。
所以出伏以后,,多吃酸,,沒毛病。比如葡萄,、百香果,、檸檬、烏梅,、番茄等,。
![]()
已經(jīng)越來越接近葡萄的旺季,葡萄性平,,味甘酸,,是很適合在這個季節(jié)食用的水果,不過小貼士提醒一下,,葡萄一次不要吃太多,,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大朋友小朋友。剛吃完葡萄也不要馬上喝水,,否則容易引起腹瀉,。
葡萄更潤養(yǎng)更方便的吃法,,可以做成葡萄膏:
1,、生葡萄2500g洗凈,再用水泡一兩個小時,,然后晾干,。
2、帶上一次性的手套,,把葡萄用手擠碎,,去皮,、去核,只留下葡萄汁,。
3,、把葡萄汁放在鍋里熬,熬到很稠的時候,,倒進一個杯子里,。
4、將500g蜂蜜用鍋煮開,,把蜂蜜倒進杯子里,,跟熬好的葡萄汁拌勻,放到冰箱里貯存,。隨時服用,,用水沖服或者當做果醬。
![]()
睡飽防秋乏,,常按平壓穴
早睡早起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出伏以后天氣會真正慢慢轉涼,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順應天氣,,早睡早起,。
要多早呢?
「與雞俱興」的話,,推算來看是晚上9點前就要入睡了,,放在現(xiàn)在肯定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所以我們領會精神,順應環(huán)境,,不拘泥于9點,,但有一個總則。
晚睡不宜晚過子時(23點),,早起不宜早過寅時(5點),。
也就是說夜里11點到早上5點,這6個小時是睡覺的黃金時間,,盡量的要保證它,。按照子午經(jīng)流注次序,,這6個小時依次為膽經(jīng)、肝經(jīng),、肺經(jīng)當時,,必須在人體處于休息狀態(tài)下才能發(fā)揮各自的作用,逆之則傷身,。
![]()
揉平壓穴
上面也說了,,這段時間之所以「兇險」,就是因為晝夜溫差大,,人的血管容易受到刺激,,一些本身就有病史的人這個時段血壓激增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有兩個經(jīng)驗效穴:風池穴,、人迎穴,。
這是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程凱教授介紹的,當血壓升高的時候,,只要去點揉或者是按壓風池穴,、人迎穴,大概5~15分鐘,,血壓就會有下降的趨勢,。
![]()
風池穴
這兩個穴位平常也可以多多按摩刺激,風池穴可以疏肝清熱,,頭痛,、失眠的時候可以按揉風池來緩解。
人迎穴
人迎穴在脖子上,,平常用手指推按,,可以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huán),堅持下去能讓頸部和臉部皮膚氣血充盈,,變得光滑,。
![]()
秋凍是要斂陰,不是讓你作死
老話兒說「春捂秋凍」,,但也要辯證著看,,不是讓你秋天寒風起來了還露肚臍小短褲,西瓜冰棍小空調的,,那不是「秋凍」,,那是作死。
為什么說要秋凍呢,?其實是要斂陰,,不要出太多的汗,否則容易耗傷氣血,。我們講秋季是要主收藏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如果秋涼了還出汗過多,,就和收藏的養(yǎng)生原則相違背了。
那么怎樣才是正確的「秋凍」,?這里有個「三暖二涼」的原則可以參考,,孩子大人都適用。
一個是要背暖,。有些女生外出會隨身帶一個披肩,,這個習慣就非常好,坐地鐵或者空調房溫度太低,,可以幫助擋風防寒,,保證背部是溫暖的。
第二是要肚暖,。所有動物都會特別注意保護腹部,腹腔里有許多重要臟器但又相對脆弱,,腹部受寒了很容易會腹痛腹瀉,。
第三是要足暖,。寒從足底生,腳暖全身都暖和了,,脾經(jīng),、腎經(jīng)的氣血都是從足底升起的。
![]()
我們穿衣服要做到暖背,、暖肚,、暖足,但都太熱也不行,,還要做到二涼,。
一是要頭涼。就是頭面要清爽,,不要就是老捂著帽子出著汗,,頭熱人容易昏沉。
二是要胸涼,。胸涼就是胸前不要捂的太多,,這樣氣機不順,容易煩悶,但是肚子要注意捂多一點,。
說到這里呢,,大家就明白了所謂的秋凍是怎么一回事了。并不是讓人凍得發(fā)抖,,只是不要出汗太多就可以了,。
今天正式出伏了,季節(jié)更替,,秋涼漸起,這種時候,,希望大家都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尤其是體弱陽虛的老年、先天不足的孩子,,還有氣血兩虛的女生,以及不得不熬夜的醫(yī)護人員,、寶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