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飯碗的故事(11篇)
(1)
石普水
我們小時候吃飯的家伙不是碗,,而是用一個竹子做的“筒”,。有錢人家花幾分錢在合作社買,,也可用牙膏皮,、雞毛、雞內金跟賣“浪鼓擔”的兌換,,孩子多的人家干脆自己動手做,。那時小孩子摔破碗是要挨打的,“筒”的好處是掉在地上摔不破,。大人的飯碗是幾分錢一個的黑邊大碗,,一碗能盛半斤米的飯,相當于今天我們的小白瓷花碗兩三碗,。那時候生活苦,,別說魚肉,白飯都不能吃飽,,干重活的大人一餐能吃“三大碗飯”,,我一個爺爺說他年輕力壯時能吃9大碗飯。
飯碗,,從一個角度折射了我國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飯碗”,農村還有另一種含義,,就是供一家老小吃飯的職業(yè),,謀生手段。我國是傳統(tǒng)農業(yè)大國,,勞動者大部分是農民,。我的祖輩五代都是“捏鋤頭扒梳的”——族譜載我18世祖任蘇州吳縣訓導署昆山教諭�,!扒f稼佬”中有少數(shù)人學手藝,,蓋房的叫石匠師傅,做木工的叫木匠師傅,,編竹筐做兜子的叫篾匠師傅,,剃頭的叫剃頭佬——在手藝人中地位較低。莊稼佬干一天活記10分工,,一年到頭一個勞動力300來個工分,,年底決算我們村一般4角多錢一個工分, 折合100多元,,——這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個農民辛辛苦苦一年的總收入。做手藝的每天木匠1,。2元,,石匠篾匠1。1元,,交生產隊1元記1個工分,,每天還能吃人家三餐飯,多拿1、2角錢,。而且風不吹雨不淋,,勞動量也比農民輕閑。做手藝農忙時做莊稼,,農閑做手藝,明顯比農民含金量高,,所以農村一直流傳一句俗話叫“條牛擔種不如手藝在身” ,。
農民,自稱“莊稼佬”,,或者“捏鋤頭扒梳的” ,,也叫“黑腳管”; 做手藝的叫“師傅” ,;至于“捏筆桿子的”識文斷字的讀書人則是受人尊敬的“先生” ,,地位自然最高。有錢人家男孩周歲時,,將各種物品擺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傳統(tǒng)上常用物品有筆,、墨,、紙、硯,、算盤,、錢幣、書等等,,這種儀式叫“抓周”,,抓到紙筆墨硯的那是頭彩“上上簽” ,人們七嘴八舌恭維“你家兒子念書考頭名狀元,!”“你家兒子長大會念書,,將來是一手捏筆一手捏算盤的先生!”抓到胭脂之類則是好色之徒,。我不是出生有錢人家,,在家中排行老五,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出世時已不是什么嬌貴的稀罕物,,父母自然沒為我“抓周”,所以并不知將來我的手是捏筆或捏鋤頭扒梳,。
我自小耳濡目染父母勞動,,捏鋤頭扒梳不要人教,自來熟。能走會跑就無師自通學會了撿糞,、扒柴,、放牛、抬水,、撿谷,、掏紅芋,重復著父母“昨天的故事” 似乎天經地義,,無可厚非,。
世事難料,偏偏陰差陽錯,,我磨出老繭的手又拿起了筆,,并演繹著一段段平凡又曲折的“飯碗”的故事。
(2008.12.10)(943)(待續(xù))(2015.10.15)
6,、飯碗的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