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飯碗的故事(2)
1961年9月,,我六周歲,,從程咀看荒場回到石屋讀小學,。那年月農(nóng)村沒有幼兒園,到學校讀書的女孩子鳳毛麟角,,男孩子也不多,,日書未讀的父親讓我上學,,開始了我的小學生涯,。
我讀書的學校是當時的佐壩鄉(xiāng)中心小學,,如今的佐壩初中,,離家不足一公里。上學第一天我穿著哥哥穿不上的只有三�,?圩拥呐f褂子,,黑家織布用片筋作帶子的破開襠褲,,赤著腳,蹦蹦跳跳跟著讀四年級的二哥一道上學,。背著皺巴巴的舊書包,,不知是哥哥還是姐姐用過幾年幾月的,,補了幾層補丁還有破洞——忙里忙外的母親幾天后才洗干凈,。沒有家長接送,那時候孩子不金貴,,根本沒有人接送,。
學校是一所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曾經(jīng)是赫赫有名的師灣大財主的煙行,,解放前夕是洪鸞先生開辦的頗有名氣“龍湖書屋”,。記憶中大門兩旁有兩棵碗口粗細的楓樹,,年紀比我們大不了多少——現(xiàn)在楓樹還有一棵巍然屹立在學校中間,,它見證了新中國佐壩教育的發(fā)展。大門門框是兩塊大青石,六尺長六寸厚一尺多寬,。三寸多厚的木杉樹對開門,,漆著朱紅油漆,這是當時最時髦最氣派的古典大門,。四合院正中間是用青石塊砌成半間屋大小一米深的“天井”,,屋瓦溝的雨水全落在天井里,通過下水道——當時叫“蔭灌”,,直接排放到塘里,。四合院屋內(nèi)沒有磚墻,全是上等紅杉木材制作的墩柱木架板塊,,木板上精雕細刻,,雕梁畫棟,或錦繡河山,,或花紅柳綠,,或人物故事,。這些在我們兒童眼中全都新鮮神奇,,記憶深刻。去年去江浙,,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名鎮(zhèn)桐鄉(xiāng)(烏鎮(zhèn)),、南潯,目睹那些古式住居,,讓我又想起我的小學四合院,。——如果當時有一位有文化品味的領導保存了這四合院,,這也成為文物古跡,,佐壩初中也成為“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名校”了,!
“天井”對面是辦公室,,10多個老師全在里面集體辦公。中間有幾間小屋,,兩邊各四間房子都是老師住房,。高年級兩個班的教室在西廂房,東邊是廚房,,東北角是廁所,。
四合院前邊有一排新建的大瓦房,那是一至四年級的教室,,木門木窗木挑梁,。教室前邊是操場,是上體育課和全校做操的地方,也是我們課間玩耍場所,。不久操場豎起了兩個木籃球架,,高年級的同學和老師放學便打籃球。
在有著極濃文化氛圍的四合院的中心小學里,,我度過了人生最快樂最幸福的美好時光,。
那時沒有“素質(zhì)教育”這種提法,,現(xiàn)在我想來,,那時候中心小學里實行的倒是名副其實的素質(zhì)教育。學校開設的課程雖只有語文,、數(shù)學兩本書,,破書包里永遠沒有名目繁多“基礎訓練”之類的勞什子,。也許應該有政治教科書,只是沒有發(fā)給學生罷了,。學校有實實在在的政治思想教育,,老師教育我們孝敬父母,團結同學,,學雷鋒做好事,,熱愛集體,助人為樂,,先公后私,,做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有時學校還請干部作時事政治報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時的思想教育不是紙上談兵,我們都永遠銘記在心里,,終身落實在行動上——現(xiàn)在政治課務虛,,那時務實,是做事,。學校也開設音樂課,,老師不僅教我們唱歌,而且教樂譜樂理知識,。學校歌聲嘹亮,,老師琴聲笛聲悠揚;學校開設美術,,畫畫,、美術字,老師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教,,我們瞪大眼睛歡天喜地地學,;體育從體操,、眼保健操、田徑運動,、球類,,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們扎扎實實地學,。
老師教學功夫都在課堂40分鐘上,。語文字的音形義,聽說讀寫,;算術的計算方法步驟默算口算驗算,;作文用自己的話寫自己所見所聞所想,沒有現(xiàn)在的孩子作文閉門造車抄襲,。作業(yè)全部當堂消化,,從來沒有象現(xiàn)在這樣小學生回家總是沒完沒了的作業(yè)。我們每天早晨很早上學讀書背書,,放學回家都是書包一丟,,如魚得水,鳥上藍天,,蹦著跳著打著鬧著,,呼朋引伴漫山遍野無拘無束滿世界跑,夜以繼地痛痛快快地瘋玩,。親近大自然,,盡情地享受童年的歡樂,,沒有沒完沒了的作業(yè),,沒有補課輔導。我們“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們學得扎實,,玩得痛快,,我們學得全面,學得輕松,。
看著現(xiàn)在小學生背著沉重的書包,,愁眉苦臉地做著沒完沒了的作業(yè),,我不由自主地回味著當年我們的快樂學習,有時百思不得其解:
現(xiàn)在小學怎么啦,?
懷念我的小學讀書生涯,!
(2008.12.18)(2015.10.16)
|